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交互分析理论(TA)在国内外的公司管理、心理咨询等领域都有着非常广泛的运用,但实证研究还较少。因此,本文基于TA视角下的游戏、人生定位、自我状态等概念,探索这些因素与人际交往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本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通过日常生活的观察和咨询实践的积累,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着不会拒绝别人的老好人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过程符合TA中游戏的系列构成,因此本研究依据游戏范式,对这一现象中交往双方的心理进行解读,将其命名为老好人游戏。按照老好人游戏涉及的心理成因,对个体和群体进行了干预,并取得了理想效果,证明理论假设可靠。第二,以天津大学333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分析了大学生人生定位、自我状态的特点,及与交往焦虑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根据人生定位的基本维度对大学生群体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证实大学生中存在我不行,你行(I-U+)我不行,你也不行(I-U-)我行,你也行(I+U+)我行,你不行(I+U-)四种不同人生定位,与TA界对人生定位的基本划分是一致的。I+U+类型的个体最不容易产生交往焦虑,同时心理幸福感水平最高。I+U-类型和I-U+类型居中,I-U-类型的个体最容易产生交往焦虑,且心理幸福感水平最低。自我状态对交往焦虑和心理幸福感也存在影响。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AC)与交往焦虑存在显著正相关,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FC)和成人自我状态(A)与交往焦虑存在显著负相关。养育型父母自我状态(NP)、成人自我状态(A)和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FC)与心理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适应型儿童(AC)与心理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四种人生定位呈现出不同形态的自我状态图。按照这四种不同人生定位的个体在五种自我状态上的得分,将其转换为Z分数后,绘制了四种人生定位的自我状态图,其结果与TA界提出的理论假设基本一致。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人生定位对交往焦虑有直接预测作用,同时,自我状态间接影响交往焦虑。第三,将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忽视作为影响因素,探索了人生定位形成的原因,结果显示童年期心理虐待对人生定位中的我行的部分有直接的负向预测作用,忽视对人生定位中的你行有直接的负向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