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GPS技术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导航定位系统,由于其全天候、连续、全球范围覆盖、精度高等特点逐步成为观测地壳变化的主要技术手段。然而利用GPS技术观测地壳变化易受环境、潮汐、噪声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观测数据精度受到影响。以往研究发现沿海地区受海潮影响较大,其中某些沿海地区在海潮影响下垂直形变达到了厘米的量级。上海地区靠近东海,本文首次利用全球海潮模型、中国东海海潮模型对上海CORS网中GPS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并修正全球海潮模型得到复合模型,以分析复合模型下上海地区2013-2015年的地壳位移情况。具体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一)利用GPS预处理软件对崇明站(DCMD)、宝山站(SHBS)、金山站(SHJS)及佘山站(SHAO)进行格式转换和质量检查;并利用GAMIT/GLOBK10.60软件解算数据,获取各站点的时间序列。解算结果表明,上海地区四个站点的观测数据质量完好,解算结果符合标准。(二)利用全球海潮模型FES2004和NAO99b计算上海地区S2、M2、K1和O1四个主要潮波产生的海潮负荷位移在水平和垂直分量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两个模型在上海地区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差异随离海洋距离增大而减小。四个潮波在水平分量的差异均不超过1mm,垂直分量最大差异达4mm。(三)由于中国东海的海岸线以及海底地形较复杂,可能导致全球海潮模型在上海地区精度降低。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根据Farrell理论,用中国东海海潮模型osu.chinasea.2010对FES2004全球海潮模型中的东海区域进行修正得到复合模型,并用其计算海潮产生的位移。实验结果表明:经复合模型计算的位移精度明显提高,其中中国东海潮汐效应对上海GPS观测数据的影响最大达到5mm。对四个测站垂直分量的影响从大到小分别为DCMD站(5.1mm)、SHBS站(4.9mm)、SHJS(4.2mm)、SHAO(3.6mm)。(四)利用最小二乘法分析海潮影响下崇明站(DCMD)、宝山站(SHBS)以及金山站(SHJS)2013-2015年位移变化。实验数据表明:三个站点均呈向东、向南的线性移动趋势,东西方向三年累积移动100mm,南北方向累计移动60mm;垂直分量呈周期波动,波动幅度最大达20mm。其中三个站点高程方向的周年项波峰主要集中在4月1号和7月1号附近,半周年项波峰均集中在5月15号和11月15号附近,而2013年~2015年发生潮汐波动较大的八月十五大潮发生日期为9月19号、9月8号、9月27号。结合数据分析,海潮负荷不仅仅是GPS时间序列产生周期波动的唯一影响因素,还存在其他影响因素,如周期性的降雨。(五)分别从频域和时间域利用功率谱分析法和最大似然估计法对上海GPS观测数据中的噪声特性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上海GPS测站中不仅仅包括白噪声,还存在闪烁噪声,如果忽略闪烁噪声的存在,会降低对GPS测站的速度估计和误差,误差大约在4~8倍。上海地区毗邻东海,GPS观测数据受中国东海潮汐影响,垂直分量最大位移达5mm,水平分量位移在1mm左右。在海洋潮汐的影响下,上海GPS测站三年水平位移60~100mm,垂直波动20mm,整体呈向东、向南运动趋势。本文研究数据为分析上海地区地壳运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