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对空间的认识和使用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自组织的过程,而居住区公园的规划设计对空间的创造是一个自上而下的他组织的过程。在现在的景观规划设计中,设计师和居民对空间的认知往往存在着一些偏差,经常导致看似说服力很强的方案在建成后出现使用率不高、景观破坏、居民认同感不强等种种问题。所以,在空间结构的认知方面亟待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填补二者之间的鸿沟。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伦敦大学巴格特建筑学院比尔希列尔(Bill Hillier)为代表的空间句法(Space syntax)理论从结构主义与实证主义的角度对空间进行研究,这引起了国际范围内的广泛关注。空间句法是以空间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空间与社会关系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其核心观点认为个体空间元素不能完全影响社会经济活动,而整体空间元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则是社会经济活动开展的空间因素,是影响并决定社会经济现象的因素。空间句法中所指的空间,不仅仅是欧氏几何所描述的可用数学方法来量测的对象,而是描述空间之间的拓扑、几何、实际距离等关系。其基本思想是对空间进行分割,分析各个子空间之间的复杂关系,描述其在整体空间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分析空间句法模型各项变量指标的算法,我们站在社会学的角度对各个变量指标在居住区公园空间结构描述中表达的含义进行了解析;通过将合肥市几个居住区公园的实地调研与使用数据的采集的结果与公园的轴线模型、线段模型、穷尽轴线模型、凸状模型、VGA模型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最终验证了他们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实践证明,空间句法能够较对居住区公园内部的游人数量、交往场所、空间可达性、穿行与休憩行为以及景观的破坏等现象进行很好的阐释。经过对空间句法模型构建方法的研究与总结,我们找到了一种对居住区公园空间结构分析评价的方法。但是空间句法分析与其他空间分析方法一样,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空间句法在景观规划设计实践中的运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能对规划设计的方案修改与选择提供一定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