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基础教育高中学段课程改革开始以来,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转变。但是有效教学的评价工具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评价课堂教学效果依旧是半经验型的质性评价,课堂观察缺乏有效工具。2006年,东北师范大学郑长龙教授课题组提出了研究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CPUP理论模型,这个理论的提出给研究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角度,系统化、工具化的课堂观察量表为评价有效课堂提供了比较好的工具。此工具依据教学内容重要性程度(CID)将化学教学内容分成五个不同等级,课堂教学有效性可以通过教学内容重要程度分布的特征来衡量。本研究试图利用CPUP模型,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观摩和评价武汉市化学优质课比赛,以便了解作为湖北省教育发达地区的武汉市新课改教学现状。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是文献法和观察法。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国内外有效教学课堂观察研究的发展和现状,说明分析武汉市化学优质课比赛的意义和价值,并提出了预期的研究目的。然后论述了有效教学课堂观察的几个重要理论:有效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认知主义的目标分类理论;化学课堂“板块”理论,这些理论为本文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工具。本研究选取2012年的武汉市化学优质课比赛的参赛作品作为研究对象,授课的内容均为人教版《化学选修四》中《电解原理及其应用》。通过对本次化学优质课比赛的七个参赛样本课堂教学观摩、记录,应用CPUP模型,研究了七位参赛教师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重要程度分布的特征、对学生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的培养意识、在课堂中的提问的类型,分析结果发现:1.武汉不同地区化学优质课比赛教师教学内容重要程度分布特征明显,优质课比赛CID时间进程的曲线普遍高于对比组优质课中CID时间进程曲线。2.通过对比分析武汉市七节优质课比赛样本的数据与对比组优质课数据,得到了武汉市优质课比赛和对比组优质课CID时间百分比柱状图。武汉市化学优质课比赛中不同重要程度的教学内容所用教学时间多少的顺序是:A、C、B、D、E。3.结合分析武汉市优质课比赛中七个样本CID与教学时间的数据分析,得到了武汉市优质课比赛教学内容重要性程度-时间散点图,参赛教师对A等级重要程度的教学内容都投入了比较多的时间。4.七个教师在比赛授课中都有涉及到关于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的教学活动,但是数目数量从多到少不尽相同,说明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的培养重视程度有一定差异,这与参赛选手的学校背景,学生背景有一定关系。5.通过选择性的文字记录法,又进一步把七位教师课堂提问进行分类。在提问的类型方面,虽然大多数类型的问题都有所涉及,但是以记忆性问题偏多,批判性问题偏少,说明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用联系已有知识引发思考,学习新知识,但是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有待加强。6.在分析了武汉市化学优质课比赛七个样本教师课堂提问之后,发现每位参赛教师的课堂提问数目均在38个以上,最多的一位提问达到67个。以5分钟为一个教学时间段,每一个时间段之内教师都会安排提问,这一方面说明教师积极通过提问的方式把学生引入到思考解决问题的氛围中。但是面对过多问题,学生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去确定。以上研究探讨了武汉市化学优质课比赛特点,说明武汉市尽管进入课改时间晚,但是化学优质课比赛作品很好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优于实际化学优质课。并阐述了本研究使用的CID教学内容重要程度分类标准的优点以及它待于完善的空间。为湖北省课改的评价找到了很好的评价工具和教学评价分析范本,对课改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