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生长速度快,一龄体长即可达到8~10 cm,长牡蛎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产量大幅度提高,养殖区域遍布南北沿海,已成为我国主要的牡蛎养殖品种。但是,长期的工厂化育苗和养殖导致长牡蛎品质下降以及生长性状退化,这些制约了长牡蛎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杂交育种技术由于其杂种子代可能获得新的遗传性状而具有杂种优势,已经被广泛用于动植物的遗传改良。1952年,Shull定义了杂种优势:杂交后代与自交后代相比,表现为活力增强,个体变大,产量提高,生长速度加快,抗病性强,耐寒耐热。目前,已有很多关于杂种优势应用于贝类群体遗传改良的报道。本研究以长牡蛎为对象,进行了长牡蛎与岩牡蛎、熊本牡蛎的种间杂交,长牡蛎中国群体与韩国群体、日本群体的不同地理群体间杂交。以探讨杂交后代是否存在一定的杂种优势,进而为长牡蛎杂交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观察了杂交子代的受精细胞学过程,生长、存活等生产性状,其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DAPI染色观察了长牡蛎和岩牡蛎正反杂交的受精卵在受精过程,减数分裂和早期卵裂的核相变化。结果表明,长牡蛎精子进入岩牡蛎成熟卵子后,激活卵子完成2次成熟分裂,同时,精核出现了两次明显的体积膨大扩散过程。第一次为精子刚入卵时,精核由固缩状态略微膨大去浓缩成为圆球形;另一次为第2次减数分裂之后,精核迅速扩散形成雄性原核,几乎与雌性原核同时形成。在长牡蛎♀×岩牡蛎♂反交组中,受精卵内核行为的变化与正交组相同。正反交组的胚胎发育过程都具有明显的不同步现象,正交组的发育进程比反交组滞后。2.以长牡蛎和熊本牡蛎为材料,进行了4个组合的杂交和自交实验。利用DAPI染色观察了长牡蛎和熊本牡蛎正反杂交的受精卵在受精,减数分裂和早期卵裂过程中的核相变化。分析了各实验组子一代在幼虫、稚贝和成贝这3个不同阶段的生长和存活情况。结果表明,在长牡蛎♀×熊本牡蛎♂正交组,熊本牡蛎精子进入长牡蛎卵子后,激活卵子完成2次减数分裂,同时,精核出现了两次明显的体积膨大扩散过程。第一次为精子刚入卵时,精核由固缩状态略微膨大去浓缩成为圆球形;另一次为第2次减数分裂之后,精核迅速扩散形成雄性原核,几乎与雌性原核同时形成。在熊本牡蛎♀×长牡蛎♂反交组中,受精卵内核行为的变化与正交组相同。正反交组的胚胎发育过程都具有明显的不同步现象。在长牡蛎♀×熊本牡蛎♂正交组中,精子进入卵子后,大部分受精卵不再继续进行胚胎发育。对各实验组子一代的生长和存活的研究结果表明,幼虫阶段,杂交后代的壳高、壳长均明显小于自交组;长牡蛎♀×长牡蛎♂和熊本牡蛎♀×长牡蛎♂的存活率高于长牡蛎♀×熊本牡蛎♂和熊本牡蛎♀×熊本牡蛎♂。稚贝和成贝阶段,杂交组子一代在壳高、壳长和存活率3个生长指标上均小于自交组。3.对来自中国的长牡蛎群体(C)和韩国的长牡蛎群体(K)进行了完全的双列杂交,分析了杂交后代和自交后代的受精率、孵化率、生长和存活,以及杂交后代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杂交组的受精率介于自交组之间;CK组的孵化率最高,KC组的孵化率最低。KC组在幼虫期和稚贝期、养成期的壳高、壳长平均值均大于其他三组,生长最快;CK组在幼虫期和稚贝期、养成期的壳高、壳长仅次于KC组;杂交组KC和CK在幼虫期和稚贝期、养成期的壳高壳长的杂种优势明显;KC在幼虫期存活率的杂种优势明显,到了稚贝期养成期,杂种优势率为负值;而CK组正好相反,在幼虫期存活率的杂种优势为负值,到了稚贝期养成期,杂种优势率为正值。杂交子一代中存在正交和反交结果不同的现象可能与母性效应、遗传和环境等因素有关。4.以中国长牡蛎(C)和日本长牡蛎(J)为材料,进行了4个组合的杂交和自交实验,分析了各实验组受精率、孵化率,幼虫和稚贝的生长、存活以及杂交子代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自交组的受精率介于杂交组之间,但是经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没有显著性差异;JJ组的孵化率最高,其次是JC和CC组,CJ组的孵化率最低,相同卵子来源的组合在孵化率上无显著差异。JJ组在幼虫期和稚贝期、养成期的壳高、壳长平均值均大于其它三组;JC组在幼虫期和稚贝期、养成期的壳高、壳长仅次于JJ组,其壳高、壳长和存活率杂种优势率均较为明显;CJ组的杂种优势率在幼虫期和稚贝养成期的各个生长性状上都表现为负值。杂交子一代中存在正交和反交结果不同的现象可能与母性效应、遗传因素和环境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