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粒度调节的人工免疫系统及在故障检测中的应用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enie123n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工业生产日趋规模化、复杂化,使得在生产过程中设备故障的发生机率大大提高。为减少设备损耗和事故发生,对工业环境中的设备及系统实施有效的故障检测,已经是现代工业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借鉴生物免疫机理的人工免疫系统属于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方法,具有自学习、自适应、模式识别等智能特性,以及执行效率高、能够识别未知威胁等优势,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故障检测领域。然而,现有人工免疫系统所借鉴的生物免疫机理单一、不够完善,没有完全反映出生物免疫系统的自适应特性,导致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系统环境时故障检测的效果不佳,方法的适应性有待进一步的增强。免疫调节机制是免疫系统具有自适应能力的关键机制,存在于免疫响应过程的各个环节。本文通过引入免疫系统的多粒度免疫调节机制,借鉴其中的免疫调节思想和机理,从不同粒度的调节水平上增强人工免疫系统的自适应性,以此提高人工免疫系统在工业环境中的故障检测能力。因此,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针对反向选择算法的动态性和漏洞覆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miRNA(micro RNA)发育调节的反向选择故障检测方法——miNSA。在基因调节水平上,引入miRNA对T细胞的发育调节机制,从增殖调节、负向调节、TCR亲和力调节三个方面改进NS模型,将其映射为对成熟检测器数量和半径的调整。通过实时的误报和漏报判断,以及分析检测器与自我集对检测数据的空间覆盖情况,实现了检测器半径和数量的动态调节,从而提高了NSA算法在故障检测中的自适应性。通过在海底观测网的水下接驳盒上进行测试,miNSA在突变故障上的检测率和误报率都要优于NSA算法。针对树突状细胞算法的参数定义严重依赖人工经验,提出了一种基于细胞因子(cytokine,CK)反馈调节的树突状细胞故障检测方法——ckDCA。在分子调节水平上,引入细胞因子对DC抗原提呈的反馈调节机制,从DC成熟分化调节、迁移能力调节两个方面改进原DC模型,将其映射为对人工DC模型中信号转换权值和迁移阈值的调整,并提出了细胞因子CK评价指标作为反馈调整的依据。通过判断CK的变化情况得到漏报和误报的变化趋势,实现信号转换权值和迁移阈值的动态调节。此外,在信号定义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变化系数排序的抗原信号自适应提取方法。通过在DAMADICS工业基准平台上进行测试,虽然ckDCA在突变故障和渐变故障上的检测率和误报率略优于DCA,但在渐变故障上ckDCA的检测速度更快。针对复杂系统环境下危险定义缺乏一般性和完备性,以及危险评价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提出了一种基于T细胞应答调节的免疫平衡(Immune Homeostasis)故障检测方法——IHDC-FD。在危险定义上,借鉴免疫平衡思想,提出了变化危险感知方法,将系统失衡引起的变化认为是系统危险的外在表现,利用数值微分中的一阶微商来描述变化,采用二阶微商来判断一阶微商表示的变化是正常还是异常,实现抗原信号的自适应提取。在危险评价上,引入细胞水平的T细胞应答调节机制,提出了系统平衡评价方法及平衡指数(Homeostasis Index,HI)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对免疫应答平衡起调节作用的Th和Treg细胞浓度计算HI来反映系统的失衡程度,从整体上评价系统的健康状况。通过在TE工业基准平台上进行测试,IHDC-FD比原DCA和传统PCA具有更好的故障检测性能,尤其是在渐变类型的故障场景中表现为高检测率和低检测延时的特点。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本文借鉴大规模系统监测的分层设计思想,构建了一个基于多粒度免疫调节的故障检测免疫体系,以解决大规模系统的故障检测问题。该体系由免疫实体和免疫决策中心组成,免疫实体采用DC抗原提呈和T淋巴细胞两种方式实现子系统的故障检测;免疫决策中心负责搜集、分析各免疫实体的上报信息,反馈调节免疫实体的运行参数,实现抗原检测的自适应,并利用共享的危险抗原训练生成T细胞检测器,使得各免疫实体能够快速检测出类似的危险抗原,达到群体免疫的目的。通过以上研究,本文提出的多粒度免疫调节方法进一步增强了人工免疫系统在故障检测中的适应性,实验证明在工业环境下具有更好的故障检测性能。
其他文献
目的 为党建引领下公立医院青年职工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研究基础。方法 2018年10月—2020年10月,在对入院工作3年内的新进人员进行质性访谈的基础上,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初步界定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进行咨询和论证。结果 两轮咨询分别咨询了20位专家和17位专家。经过两轮咨询,专家对6个一级指标和35个二级指标的结构、权重设置具有一致性。结论 初步构建了公立医院党建引领青年职业
遥感监测技术被认为是快速准确获取城市土地覆盖/利用信息的最有力手段,能够为城市用地监测提供稳定的数据支持。得益于机器学习方法的迅速发展,遥感影像信息提取实现了从传统人工目视解译到计算机自动化的转变,然而训练样本的采集仍然是费时费力的过程,且遥感影像更适合表达土地覆盖信息,对于土地利用的识别效果较差。众源地理数据的出现为传统单纯利用遥感技术研究城市土地覆盖/利用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一方面,以OS
随着柴油机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伴随而来的柴油机活塞-环组-缸孔摩擦副的机油消耗、缸内燃气泄漏等密封问题也日益显著,密封性能已成为高效清洁柴油机研发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为此,以某直列四缸四气门高压共轨柴油机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解析、仿真模拟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活塞-环组-缸套摩擦副密封性能进行系统研究。为高效清洁柴油机密封性能的提升及自主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柴
二次纤维经历反复润湿–干燥操作导致纤维角质化,角质化纤维的润胀能力、可塑性较低,理论上可回用6-7次,实际上平均回用次数仅为2.4次,这就意味着二次纤维仍将成为市政固废排入环境。因此,采用何种技术手段处理角质化纤维以改善纤维的润胀能力,同时开发二次纤维高值化利用途径改变其最终成为市政固废的宿命,是目前二次纤维回用面临的挑战。纤维微纤间的不可逆氢键是引发纤维角质化的机理,开发吸附容量高、价廉易得的多
近年来,以石墨烯为代表的二维材料因其丰富的、优异的光电性能以及在电子和光电器件等方面的应用前景成为凝聚态物理、材料化学及纳米技术等领域的研究热点。黑磷因为其可调节的带宽,高迁移率和极强的各向异性更是引人注意。了解黑磷及其缺陷的晶体结构及电学特性对于深入了解和应用黑磷材料至关重要,本论文中涉及到的工作就是结合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扫描隧道谱、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和模型模拟,揭示了黑磷本征缺陷及黑
随着现代信息数据量不断呈指数型增长,开发能够更加高效的处理信息的微电子器件和技术就成为了当今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作为一种特殊的电流-电压响应,负微分电阻效应,即电流随着电压增大而减小的现象,因为在许多的电子器件和电路当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从而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人员们的关注。自江崎二极管中所出现的负微分电阻效应被发现以来,发生在分子尺度上的负微分电阻效应及其成因一直都是基础科学研究的热点。通
大型立式轴流泵装置广泛应用于各大水利枢纽泵站工程中,在国民经济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轴流泵装置振动会影响泵站运行的可靠性,严重时甚至会导致重大的安全事故。轴流泵装置是复杂的水机电耦合系统,其激振机理尚不清晰。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在振源识别、内部流场、流固耦合、转子动力学等各技术层面对轴流泵装置振动特性开展了研究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轴流泵装置的振动是由机械力、电磁力以及流体作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
确定断层滑动的大小和分布是地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震滑动有助于阐明活动断层的几何形状、强度和摩擦特性,可以用来估计断层带附近应力部分释放的区域和应力保持或增加的区域,这些可以作为判断断层或附近断层区域接近破裂还是远离破裂的指向标。同样的反演方法也可以用来监测地震后和地震间的滑移,帮助推断断层外变形的分布和比例,从而了解地震周期。断层滑移值在古地震研究中也被广泛用于估计古地震的震级。合成孔径雷达干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移动网络的兴起与工业控制设备的低成本化、微型化、智能化,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作为现代工业最前沿领域之一,是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关键手段和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应用符合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与灌区现代化建设的迫切内在需求。随着灌区信息化建设硬件设施的完善与自动控制在农业生产中的普及,对灌溉管理方法、用水调度决策等软件的建设也尤为重要。以往
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地球上最大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隆升挤压变形造就和改变了整个欧亚大陆的构造格局,高原北部边界是向北扩展的最前缘,也是对高原变形响应最为敏感的地区。青藏高原边缘控制断裂的变形如何分布和演化的?变形是如何被不同性质的构造吸收转换?变形是如何迁移到邻区断裂?这些问题对于研究青藏高原北部构造变形和构造转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型走滑断裂带和逆冲断层主导着青藏高原北部现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