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论述了1919—1945年英国与美国军事战略的发展历程,是一篇有关军事历史和军事外交史的论文。1919年8月,在经济财政状况窘迫的情势下,英国政府开始施行十年无大规模战争的“十年规则”。1931年日本制造“9·18”事变和1933年希特勒上台执政打破了世界原有的和平,英国政府遂于1933年11月废除了“十年规则”。该规则对二战前英国军事战略有着深远的负面影响。在上述大背景下,英国政府主动放弃了传统的海军“两强标准”,意识到战争威胁后,海军部要求恢复“两强标准”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但政府对此一味拖延,直至战争爆发最终夭折。在海军战略重点上,临近战时实际上完成了本土、远东、地中海到本土、地中海、远东的转变。空军是战前唯一受政府优待的军种,1923年开始实行“一强标准”,其战略矛头由最初指向法国转向指向德国,但其单纯追求轰炸机数量与德国对等的“威慑战略”并未能遏止希特勒的战争步伐。陆军是战前最不受重视的军种,在德国与日俱增的战争威胁下,英国政府不得不最终决定战时组建一支远征军赴大陆作战,尽管对此“大陆义务”是极其勉强的。战前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军方主要致力于“橙色”计划、“红色”计划和“红—橙”计划的研究,尤其重点放在“橙色”计划上。1939年5月美国军方出台“彩虹”系列计划大纲,特别是1941年4月完成的“彩虹”计划5基本接近战时的实情,而9月完成的“胜利”计划则为实现军事战略目标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陆军军事学院从1934年到1940年开设了“参与盟国作战”系列计划的科目演练,尽管不是正式的战略计划,但一定程度上对“彩虹”系列计划中的联盟作战构想起到了促进作用。英美之间的战略接触在二战爆发前就已经开始了,1938年美国海军作战计划司司长英格索尔奉罗斯福之命前往伦敦,与英方举行非正式的秘密会谈,标志着英美战略合作的开端。直到美国参战之前,英美之间于1939年、1940年和1941年举行了多次军事会谈,涉及范围由远东太平洋逐渐扩大到大西洋,参与军种由单一的海军发展到各军种,尤其1941年1—3月的ABC会谈更是确定了“先欧后亚”的大战略框架,是英美战略合作的里程碑。然而,出于不同的国家利益和战略传统,英美双方在如何实行“先欧后亚”大战略上却存在着不同的解读。英国的“间接战略”主张通过经济封锁、空袭和颠覆手段消耗敌人,待敌弱我强时再发起正面进攻;美国的“直接战略”主张与敌人尽早进行面对面的大规模决战。自1941年12月“阿卡迪亚”会议至1944年9月第二次魁北克会议,英美双方围绕欧洲战略和太平洋战略展开了一场费时费力的观点交锋。在1943年5月的“三叉戟”会议之前,英国的战略观点往往占据上风,体现丘吉尔战略思想的“体育家”计划得以实行,随后他坚持的意大利作战行动也在一定规模限度内展开。“三叉戟”会议之后,美国的战略观点逐渐压倒了英国的战略观点,德黑兰会议上跨英吉利海峡的“霸王”行动最终敲定,丘吉尔的意大利—巴尔干作战计划受到限制,美国的太平洋作战行动规模越来越大,当英国主动要求参与美军太平洋主要作战行动时,美方对此毫无热情,甚至有意排斥。在英美战前和战时的战略合作中,表现出既合作又斗争的鲜明特点。英美战略合作中主导地位的变化是由两国国家实力的强弱所决定的,英美共同赢得战争胜利的过程也是英国越来越依赖于美国的过程。二战后,英国对美国的战略依赖性更加清楚地显现出来,并且至今一定程度上依然保持着这种依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