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矮秆突变体基因初定位分析

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ong4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是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在国民经济和农业生产上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少及玉米需求量的增加,培育高产量玉米新品种是育种家们追求的目标,而玉米产量的提高离不开优良玉米种质资源的鉴定和利用。株高是决定玉米产量的最主要的株型性状之一,通过降低株高、增加种植密度、提高抗倒伏性能才能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目前已经鉴定出的矮秆种质大多数与各种不良性状连锁,制约矮秆种质在玉米品种改良中的应用,因此有必要发现和鉴定新的矮秆种质,加快玉米矮秆品种的培育。本研究以HⅡ组织培养过程中产生的突变体作父本与玉米自交系B73杂交并自交多代获得的矮秆突变体D72、D72和B73正反交群体、D72与B73杂交、自交产生的F2群体以及以B73为轮回亲本回交并自交产生的BC1F2群体作为实验材料,研究该矮秆突变体的遗传规律,并采用BSA-SSR的方法对D72和B73回交并自交产生的BC1F2分离群体进行基因初定位。研究结果如下:1.遗传分析:通过对D72、B73、D72和B73正反交群体,D72和玉米自交系B73杂交并自交产生的F2群体以及用B73回交并自交产生的BC1F2分离群体进行遗传分析表明:D72和B73正反交群体均表现高秆,株高无明显差异,说明该矮秆基因为细胞核遗传;统计分析F2群体和BC1F2分离群体中高矮秆植株的分离比例,均符合期望值3:1,结果表明,该矮秆基因为细胞核遗传的单隐性基因。2.田间表型分析:通过对D72、B73、D72与B73杂交产生的F1、F2群体以及以B73为轮回亲本回交并自交产生的BC1F2群体中高矮秆植株的田间性状调查表明,矮秆突变体植株穗位以上节间正常伸长,节间长度无明显变化,而穗下节间显著缩短,说明植株降低是由穗下节间显著缩短引起的。另该矮秆突变体雄穗发育良好可正常抽雄散粉,叶片形状和长宽无明显变化。这些结果表明我们创制的突变体不同于前人所发现的矮秆突变体所具有的特性,推测该矮秆突变体可能是由一个新的矮秆基因调控的。3.细胞学观察:通过观察以B73为轮回亲本回交并自交产生的BC1F2群体中高矮秆植株的穗位、穗上以及穗下节间的横纵切切片结果表明,矮秆植株穗位及穗位以下节间细胞长度缩短,穗上节间细胞大小无明显变化,说明矮秆植株矮化是由穗位及其以下节间茎节细胞长度缩短而引起的。4.矮秆基因初定位:利用BSA-SSR的方法对D72和B73回交并自交产生的BC1F2分离群体进行基因初定位,将该矮秆基因初步定位于第6号染色体的6.03bin,位于分子标记s11050和s11337之间,遗传距离为17cM,物理距离为30Mb,与py1(tan1)(6.05bin)、rd2(6.00bin)以及xlg3(6.01bin)所在位置不同,该矮秆基因很可能是一个新的矮秆基因。
其他文献
20世纪后半期掀起的解构主义思潮与后现代主义思想一起,对当代教育领域的诸多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正在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教育理念及行为,本文希望借对解构理论的解读,探讨解
英语学习能力形成的过程也是学习素养形成的过程。我们应该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英语教学过程中重要的辅助活动之一,也是减小两极分化的一种
研究了被称之为PsionSeries3的PalmtoP型便携式计算机。这种计算机是很好型式的袖珍计算机,其存储器容量、电源的工作持续时间和计算能力使其确实有用。其操作系统不与DOS兼容
本研究建立了脑部分层模型,提出了传统感应电场计算方法与时域有限差分法相结合计算磁刺激中脑部各点瞬态感应电场值的方法,对圆形线圈和8字形线圈在头内产生的感应电场进行了
低温下,水热合成的纳米羟基磷灰石浆液与中性胶原溶胶混合,升温使羟基磷灰石晶体与胶原自组装形成复合凝胶,经洗涤、冻干,获得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采用XRD,FTIR和TEM对复合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