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性学不仅包括生物-心理学范畴,更多具有社会文化属性,随着历史的轨迹一脉传承或更迭演变。性教育中最大的困难不是传递知识,而是破除观念中的“性污名”,因为“污名化”的性观念会令人对性教育产生排斥心理,阻碍教学中信息传递与接受,使性教育倍增阻力,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因此开展性教育的首要任务便是“拂去尘埃见本性”的“祛性污名”教育。观念中的“性污名”都可以在历史文化中找到渊源,所以性教育必须跟随历史追溯过往,在社会文化发展演变中探寻“性污名”的产生、发展和表现规律,并且把这些规律呈现给受教育者看,帮助他们揭去“性污名”的“道德”外衣,看见被历史、思维定势掩盖的真相和本质。本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性科学概论》课堂为例,在课程中融入针对“性污名”的教学策略,并以课堂学生为对象作对比调查研究。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大学生在接受性教育前有哪些“性污名”观念体现,以及其影响深度。经过一学期性教育课程后,再次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原有观念中的“性污名”是否淡化,对性的认知、感受是否趋于客观、公正。前后两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性污名”观念有:对自慰行为的负面认知、对同性恋的歧视、封建贞操观残留和对性产业的片面理解等。在经过科学、系统、客观的综合型性教育之后,各种“性污名”的表现皆得以淡化,对大学生观念行为的影响减弱。本文选取课前调查中自慰、同性恋、贞操观和性产业四个方面,对“性污名”的具体表现予以描述,阐述其背后规律。再结合性教育理念与方法论述“祛性污名”的教学策略,针对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性污名”从根源上逐个化解,揭露本质,客观全面的传递性信息,以此转变学生观念中的污名现状。课后调查数据也己证实与文化紧密联系的性教育教学策略确实对扭转“性污名”有着显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