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佳公民读物”——《南方周末》2011年改版初探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xy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全球范围看,随着新技术的出现,数字化环境日趋成熟,网络的全面覆盖加速了新媒体的诞生。传统的媒体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报纸要获得更新鲜的血液,拥有更鲜活的灵魂,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从而获得自身的长足发展,改版是最直接的办法。创刊于1984年的《南方周末》风行中国三十年,然而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复杂性给媒体认知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新兴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新冲击,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给媒体视野提出了新期待,再加上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及公民意识的崛起这个社会现实,促使该报于2011年9月8日进行了改版。这次改版以前三次重大历史转型为基础,它秉承了《南方周末》“反映社会,服务改革,贴近生活,激浊扬清”的办报特色,仍然以“关注民生,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为己任。  这次改版,《南方周末》提出了“做最佳公民读物”的新闻理念,并突出了“变”是为了“不变”的主题。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有事实的聚焦,意见的表达,“开放空间”的营构,首先,《南方周末》在视觉上做了调整,改版后的外观显得更加自由开放;其次,《南方周末》改变了报道方式,陆续进行了“9·11”十周年和利比亚战争等一系列专题报道,记者的亲历现场,使新闻更具价值性;此外,更注重对新闻的深度调查以及对信息的整合加工,注重重大新闻的报道。在这个数字化的快节奏时代,《南方周末》尽量放慢“脚步”,用较多的文字与版面,对新闻事件进行长时间的追踪,全方位的报道,让更多的新闻背后的事实,呈现在读者面前;最后,通过这次改版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强化配置到意见的提供和包装上来,对每一个版面都有了更新更准的定位。这些改变,体现了《南方周末》因时代变化而自我更新的姿态,而永远“不变”的是其对卓越地位和媒体精神的永恒追求。  通过对《南方周末》改版的背景、新闻理念及新闻实践的解读,可以看出,这次改版对于其它时政类媒体的改革和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首先,一份报纸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受众定位,并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采编及报道风格,同时,结合报业发展的新形势,利用集团优势,整体出击,齐头并进。其次,加快发展数字化报业,实现媒体的融合与共赢。再次,在报道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的同时,积极应对来自国家新闻管理部门的各种压力,做好媒体风险的控制与规避。
其他文献
期刊
学位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学位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4月18日,正是农历三月十六的阳春时节。这天上午11时,张建国刚从五星村特大桥工地回到会议室,便立即和武汉公司该桥架子队队长汪绪林攀谈起来。作为中铁
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根植于中国灿烂多彩的传统文化,充分吸取了西方现代文明精髓,近年来,呈现出活跃多元的态势,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正如社交媒体已经改变
媒体是社会文化的反映者,也是社会文化的建构者,自2001年“剩女”在网络上初露头角以来,一直都备受媒体的关注和热议,这一群体的形象也在被媒体进行不断的塑造、建构,也引来了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