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芥川龙之介创作的“耶稣”形象同“圣母”形象、“圣徒”形象、“魔鬼”形象等共同构建了芥川庞大的“切支丹物”文学世界。通过对其作品中“耶稣”形象流变过程的梳理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洞察芥川在异质基督文化的冲击下和本土文化的浸染中复杂辩证的探索与思考。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笔者依据芥川对“耶稣”这一异质宗教形象的态度变化,将其笔下“耶稣”形象的流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狂热阶段、憎恶阶段和亲善阶段。进而,以作者的创作意图及呈现出的具体特征为出发点,将芥川笔下的“耶稣”形象划分为四种类型:一、作为参照对象的“耶稣”,出现于文中信徒的祷告里,并没有对耶稣做具像的描述或评价,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铺陈作用,如《烟草与魔鬼》;二、作为情节参与者的“耶稣”,作为重要参与者同整个故事脉络与结局走向息息相关,围绕着耶稣展开了详实的描述,我们可以清楚地感知到基督宗教的核心教义和耶稣本身所具备的神性与人性的相交整合,如《浪迹天涯的犹太人》;三、文化杂糅类型的“耶稣”,此类“耶稣”形象并非全然符合西方传统基督文化中的样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兼容了其他宗教或文化中的元素,如《恶魔》;四、“芥川福音”中独特的“我的耶稣”,耶稣作为圣灵之子与马利亚之子是芥川终其一生对“耶稣”形象的最高体悟。西方基督教传统中的耶稣形象亦是复杂多变的,笔者对使徒时期、教父时期、中世纪、启蒙运动以及20世纪的耶稣形象做了细致的梳理。笔者认为无论历代耶稣形象如何变化,均是围绕着四福音书中的弥赛亚耶稣、仆人耶稣、人子耶稣和神子耶稣展开的。所以在对芥川作品中的“耶稣”形象进行研究时,也应该立足于福音书中的耶稣形象来探讨。笔者认为芥川作品中“耶稣”形象的创新之处集中表现为三点:耶稣作为神的沉默与无用,文化杂糅下的耶稣所具备的宗教习合特点以及“我的耶稣”表现出的去神化和母性特征。最后,笔者在比较文学视域下对“芥川福音”进行了研读,一方面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切入点,结合芥川的人生经历与生命感受,对“芥川福音”的创作动因进行阐述;另一方面将“芥川福音”同四福音书进行对比分析,从耶稣与自然、人、神三方面的关系入手,进而揭示文中所蕴含的日本式自然观、宗教观及集体潜意识,进一步探索“文化基督徒”芥川对于基督精神的文人式认信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