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高校辅导员能力水平建设,事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事关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地生根,事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吸引力、凝聚力和感染力的提升。新时代,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日益深入,大学生也逐渐呈现出思想多变、价值多元、个性独立、行为复杂的特点。基于此,高校辅导员能否设身处地理解和体验学生的感受,并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处境作出适当的反应,决定着辅导员与大学生的互动交流是否有效,也直接影响着高校辅导员能否胜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共情作为人际互动的一种重要心理因素,是高校辅导员应当具备的重要能力素质。提升辅导员的共情能力,能够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在梳理学界关于共情能力与高校辅导员工作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实证调研为支撑,对高校辅导员共情能力的现实状况与提升策略进行研究。本研究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引言,介绍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背景、意义、方法和思路;第一章,主要是对高校辅导员共情能力基础理论的探究,包括概念内涵、维度结构、基本特征的厘定,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的支撑,这是整个研究的基础;第二章,基于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旨在研究当前高校辅导员共情能力的现实状况,并对影响高校辅导员共情能力不足的成因进行分析,这是提升辅导员共情能力的前提,也是整个研究何以有效的关键。第三章,对标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要求,结合当前高校辅导员共情能力的现实状况,探索高校辅导员共情能力的提升策略,这是整个研究的重点所在。一是,加强高校辅导员共情认知能力的教育培训,包括发挥主体作用,提升教育实效;聚焦关键点位,完善内容体系;坚持系统联动,创新教育形式。二是,构建高校辅导员共情理解能力的实践场域,包括唤醒高校辅导员的育人使命、密切辅导员和学生的日常交往、打造情感性交互式的教育情境。三是,完善高校辅导员共情反馈能力的系统建构,包括建立健全共情反馈的机制、畅通共情反馈的途径、创新共情反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