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之烦恼》与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bodeyi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年维特之烦恼》(以下简称《维特》)是歌德小说的成名作,也是其代表作之一。它所弘扬的追求自然、反抗束缚、崇尚自由恋爱等“维特精神”,影响了众多国家的无数青年,并且贯穿了世界文学进程的多个重要时期。向前追溯,有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时期;向后推进,又有中国的文学革命时期。尽管空间上相隔上万里,时间上相隔百余年,《维特》依然散发着专属于它的独特魅力。本文聚焦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从翻译、作家、作品入手,来分析《维特》对现代中国文坛的影响。绪论,阐述“维特热”形成的原因,“维特热”在中国现代文坛的表现——“翻译热”和“创作热”,总结《维特》在东西方的接受情况,歌德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的影响,归纳《维特》在作品本身的解读、艺术手法的探讨、文本的翻译等方面的研究状况。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维特热”,从其产生入手,研究在郭沫若译本(以下简称“郭译本”)出现之前的状况,以及德国“狂飙突进运动”与中国“文学革命”之间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在歌德逝世一百周年之际,中国文坛再次掀起一股研究歌德的热潮。在郭译本出现之后,中国文坛针对《维特》更是展开了热议。除此之外,还讨论了几个最有特色的译本以及小说译名的“青年”与“少年”之争。第二章从作家出发,着重探讨郭沫若翻译《维特》的动机、对他译本的讨论,以及他自己在文学创作上所受到的影响。显然,作为《维特》全本翻译的第一人、“维特热”的弄潮儿,这部用心血翻译的《维特》,对郭沫若本人的文学取向、文学创作等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在《落叶》、《喀尔美萝姑娘》、《叶罗提之墓》等作品中都能够得到很充分的验证。最后,结合有着“中国《维特》”之称的《三叶集》,分析了《三叶集》与《维特》之间的关系,以及郭沫若、宗白华、田汉三者由此展开的关于恋爱、人生等问题的讨论。第三章从作品出发,进一步探讨《维特》的影响。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维特》是现代中国的文学青年们接触到的第一部西洋书信体小说,除却《维特》的内容和所传达的精神,书信体体裁的引力与张力,也给文学青年们以启迪与引领。《维特》的风行与书信体小说在现代中国文坛上的涌现,这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一一位将小说《维特》小说改编成戏剧的作家是曹雪松,他的剧本自然也值得研讨一番。除此之外,《维特》与当时青年文学家的“消亡”现象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以上所述,都显示出《维特》这部作品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产生的影响之深。
其他文献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是地表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NPP代表了农田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可固定大气中CO2的能力,决定了农田土壤可获得的有机
本文以棉花为模板,浸渍醋酸锰溶液进而再煅烧的方法制备出具有棉花生物遗态的氧化锰.以氧化锰为基底,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出氧化锰基镁铝水滑石.利用热重差热(TG-DTA)分析、X
中小学校园建筑是中小学师生乃至周边社区学习、教育、生活的重要载体,在当下教育现代化的政策以及基础教育多元化、创新化发展的氛围下,校园建筑的设计创作愈加受到重视和广
信号系统作为城市轨道运行核心,主要是尽最大程度上保证其安全性,运行的稳定性,加强城市轨道运营的效率。因此,本文对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安全的三级等级保护的相关内容,展开了
背景新中国成立至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全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对创新社会治理不断提出新要求和作出新部署,以致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成为各级政
目前国内核桃休闲产品丰富多样,但对风味核桃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将核桃仁加入配料煮制后烘烤,得到了一款风味核桃,优化其加工工艺,并对加工前后核桃香气成分进行了测定,探究
<正> 牙雕制品起源甚早,远在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就曾发掘出精美的牙雕制品。它们作为原始艺术的载体,显露出人类审美意识的萌芽。到了清代,牙雕制品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教育有了新的认识,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接受高等教育,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校园规模渐渐扩大,同时校园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也有了新的变化,它不仅只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和社会赖以发展的基础,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生态环境质量,是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需求,生态环境质量的
集合是高中数学的基础,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知识体系。但是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大部分师生只注重“分数”而忽略知识本身,这与我们现在的教育目标是南辕北辙的。因而,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