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来看物价水平持续上升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物价水平持续上升,不但影响经济增长稳定性,而且对不断加剧的居民收入不平等无疑是雪上加霜。在中国城乡之间、城镇和农村内部、城镇和农村不同收入水平之间、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分项收入等非同质的微观基础条件下,通货膨胀再分配效应对居民收入不平等影响表现出异质性,进一步加剧了居民收入不平等,从而导致经济和社会失衡。通货膨胀通过两种方式产生再分配效应:一种是微观效应,即通货膨胀改变居民的收入结构,进而改变居民的消费方式,而消费方式的改变反过来进一步影响收入结构,也就是说微观个人的收入和消费产生循环效应,从而对居民收入不平等产生正向长期效应;另一种是“坎蒂隆效应”,即通货膨胀致使经济资源流动表现出趋利性,进一步加剧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等行业收入差距。本文以通货膨胀再分配的微观效应为研究视角,以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等理论为基础,通过理论建模、核密度估计、滤波和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等时间序列分析、动态面板和TOBIT面板模型等计量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探讨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理论和效应。通货膨胀影响居民收入不平等的机理是什么?通货膨胀和居民收入不平等是否存在正向关系?通货膨胀是如何影响城乡、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是如何具体影响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收入份额?通货膨胀如何影响分项收入的集中率,是如何具体影响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分项收入份额?家庭在抵御通货膨胀冲击时,户主特征、职业特征、家庭人力资本、家庭物质资本和社会背景是如何影响家庭决策的?这对于我国政策当局应当如何有效地稳定物价和控制居民收入不平等,无疑更具有针对性的政策瞄准意义。本文主要包括七章:第1章介绍了选题背景、意义,对国内外研究通货膨胀影响收入不平等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同时,说明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数据来源及研究的创新点。第2章建立异质家庭的均衡模型,详细阐述通货膨胀对居民总收入不平等和分项收入不平等影响的机理。第3章在对我国通货膨胀和居民收入不平等测度及其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检验通货膨胀和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动态关联性。第4章采用中国各省市基尼系数、通货膨胀率、金融发展、教育、城镇化等相关经济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模型检验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不平等影响的总效应。第5章在第4章基础上,建立动态面板模型检验通货膨胀对我国(城镇)居民分项收入集中率影响的结构效应。第6章采用CHNS数据,构造家庭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户主特征、职业特征等相关经济变量,采用面板tobit模型检验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不平等影响的家庭特征效应。第7章对全文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并结合实证研究的相关结论,就如何稳定物价和控制居民收入不平等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最后基于本文的研究不足,提出后续研究的展望。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以无限期生命为假设,建立异质家庭的经济理论均衡模型,从而阐述通货膨胀影响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动态机理,作为本文研究的起点和后续研究的基础。假设信贷市场是非完美的,导致不同收入水平家庭面临的投资机会不同。对于中低收入水平家庭而言,由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等原因,面临的投资机会相对受限。同时,中低收入水平家庭遭受信贷市场的“门槛效应”,无法获得足够的信贷支持,从而使其面临的投资机会大部分需用现金支付。而对于高收入水平家庭而言,其投资机会则相对丰富,同时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相对容易,从而使其面临的投资机会需用现金支付的比例低,采用信用支付的比例高。在以上假设下,中低收入水平家庭在投资过程中面临的现金预付约束更高。不同收入水平家庭在预算约束下(包括总预算约束和现金预付约束),选择自身的消费路径、劳动供给方式、资本存量及货币持有量等极大化其一生效用的现值。长期的通货膨胀使资本的积累比率降低,但是在资本形成过程中至少部分投资机会需用现金支付,这种效应对中低收入水平家庭的影响相对更大。也就是说,更高的通货膨胀在均衡条件下将导致更高的收入不平等,从而建立起通货膨胀和居民收入不平等的正向效应。在此基础上,获得总收入的均衡值,深入而细致地阐述通货膨胀对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储蓄率、投资收益、劳动收入、利息净收入、转移收入等分项收入影响的结构效应。2.在分析我国通货膨胀和居民收入不平等各自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通货膨胀、可预期的通货膨胀和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与居民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动态关联性。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呈现以下特征: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且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高于城镇。对于城镇居民而言,工薪收入的不平等对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的贡献率是最高的,这说明工薪收入不平等是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的主要来源;转移性收入的贡献率居于第二位,2004年之后其集中率小于城镇基尼系数;经营净收入的贡献率相对较低,但呈现出波动上升态势,其集中率2007年之后大于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财产性收入的贡献率最低,但是其集中率最高。对于农村居民而言,经营纯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对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的贡献率最高,前者集中率呈现缓慢上升态势,但仍然小于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而后者的集中率呈持续下降态势。通货膨胀对收入再分配影响的程度和方向会受到通货膨胀的表现、原因、程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本文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分析通货膨胀与收入不平等间的动态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通货膨胀、可预期的通货膨胀和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与收入不平等存在正向效应。并且,收入不平等具有“马太效应”;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不平等影响存在滞后效应,长期而言,通货膨胀加剧了居民收入不平等,但这种效应对农村居民更甚;不可预期和可预期的通货膨胀对城镇居民的影响大于农村居民。3.采用动态面板模型分析通货膨胀对中国各省市城镇、农村和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影响的总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通货膨胀对不同收入水平城镇居民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货膨胀对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和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都产生即期的正向效应,对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即期正向效应最大,对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影响则最小。除最高收入水平城镇居民外,通货膨胀当期降低了其它各收入水平组的收入份额,并且通货膨胀对中等收入组和中等偏上收入组负向即期效应最大;对高收入组和最高收入组城镇居民产生正向滞后效应,这说明,高收入组应对通货膨胀有调整能力。在通货膨胀环境中,金融发展缓解了城镇、农村和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但是对城镇居民效应最小;对中等收入组、中等偏上收入组、高收入组和最高收入组城镇居民产生正向即期交互效应,而且这种即期交互效应对中等收入组和中等偏上收入组城镇居民影响最大。金融发展与滞后一期通货膨胀交互效应加剧了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但却缓解了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这种效应对高收入组城镇居民正向效应最大;对中等偏上收入组城镇居民影响效应居于第二位,但统计上却不显著;对最高收入组城镇居民影响居于第三位。通货膨胀和教育的即期交互效应对中等偏上收入组城镇居民的正向效应最大,对中等收入组的影响次之。教育与滞后一期通货膨胀的交互效应缓解了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但加剧了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城镇、农村和城乡基尼系数具有显著的一阶记忆性,这种效应在城镇最为强烈,表现为高收入水平和最高收入水平城镇居民收入的“马太效应”。4.通货膨胀对城镇居民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集中率影响的结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通货膨胀率对工薪收入的集中率产生滞后一期的正效应;金融发展和滞后通货膨胀的交互效应加剧了工薪收入不平等;而教育和滞后通货膨胀的交互效应却缓解了工薪收入不平等。(2)通货膨胀对经营净收入的集中率产生负向即期效应;金融发展和通货膨胀的交互项缓解了城镇居民经营净收入不平等;而教育和通货膨胀率的交互项则加剧了城镇居民经营净收入不平等;不同于工薪收入集中率,经营净收入集中率存在累积性。(3)通货膨胀对财产性收入不平等产生正向即期效应,加剧了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不平等;金融市场和滞后一期通货膨胀的交互效应降低了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不平等;在通货膨胀环境中,教育缓解了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不平等;财产性收入不平等不可避免地存在“马太效应”。(4)通货膨胀缓解了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不平等;在通货膨胀环境中,金融发展缓解了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不平等,而教育却加剧了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不平等。5.通货膨胀对不同收入水平城镇居民分项收入份额影响的结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通货膨胀对中等偏下收入组和高收入组城镇居民工薪收入份额产生负向的即期效应,但对高收入组效应大于中等偏下收入组;对最低收入组、中等收入组产生负向的滞后效应,却对最高收入组产生正向的滞后效应,这说明中低收入组城镇居民对通货膨胀没有调整应对能力。(2)通货膨胀极大地提升了低收入组、中等收入组和中等偏上收入组经营净收入份额,降低了高收入组和最高收入组经营净收入份额,从而缓解了低、高收入组城镇居民经营净收入的差距。(3)通货膨胀降低了低收入组的财产性收入份额,却增加了高收入组的财产性收入份额;通货膨胀滞后效应增加了最低收入组、中等偏下收入组、中等收入组、高收入组和最高收入组财产性收入份额,但对高收入组影响更甚。这说明高收入组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从通货膨胀中受益最多。(4)除最低收入组外,通货膨胀显著地降低了各收入组转移性收入份额,并且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对各收入组负向效应随之增加,这意味着通货膨胀有利于转移性收入“正向分配”效应的实现。6.通货膨胀影响居民收入不平等是由于家庭抵御通货膨胀不同的决策所致,因而本文利用chns数据构造家庭特征和户主特征等变量分析通货膨胀再分配效应的家庭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教育在预测、认知和适应通货膨胀提供认知优势,控制其它因素后,教育在决定家庭相对收入中扮演重要作用;家庭人均房产市场价值显著地提高了家庭“经济地位”,却显著地减弱了家庭抵御通货膨胀冲击的能力,降低了通货膨胀环境中家庭“经济地位”;户主年龄会增强家庭抵御通货膨胀冲击能力,但是年龄变量的收益是以不断下降的速度在增加,这使得最年长的工人与较年轻的工人有所不同;对于城镇居民家庭而言,男性户主抵御通货膨胀能力显著地高于女性户主;职业特征变量没有太多的解释力;农村样本而言,随着收入水平提高,抵抗通货膨胀能力也随之增强,只不过对高收入组不显著;中低收入水平城镇家庭遭受通货膨胀的冲击最大。7.基于通货膨胀再分配效应的异质性,本文从稳定物价和控制居民收入不平等两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包括稳定物价总水平的举措,加强通货膨胀信息、改变通货膨胀预期的信息披露等;同时从改善居民收入结构、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居民识别和抵御通货膨胀能力、金融市场体系改革和完善等方面提高居民抵御通货膨胀冲击的承受力。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研究视角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理论界和实务界一直关注通货膨胀和收入分配差距这两个热点问题。但令人遗憾的是,对通货膨胀和收入分配差距间相互关联性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本文系统地深入地从通货膨胀视角分析收入不平等的演化。2.研究内容创新性。国内文献关于通货膨胀对收入不平等影响往往缺乏经济理论基础,本文以无限期的生命理论为假设,建立经济均衡模型分析通货膨胀对居民总收入不平等和分项收入不平等影响的机理。实证研究方面,从总效应、结构效应和家庭特征效应等三个角度分析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并且分析了通货膨胀对不同收入水平居民影响的效应。3.采用CHNS大型家庭微观调查数据分析。首创性地采用CHNS大型家庭微观调查数据,对通货膨胀环境中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家庭个体特征进行实证检验。微观家庭调查数据的使用,不但能够对现阶段利用宏观数据研究我国通货膨胀再分配效应形成有效的补充,而且在揭示家庭遭受和抵御通货波动的微观影响效应方面,有着宏观加总数据不可比拟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