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经济及社会的发展,人们饮食等生活习惯的改变,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发病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为了UC早期诊断、病情评价及预后判断等,人们努力寻找较为特异性的标志物,但该疾病发病机制尚需继续探索,且病情复杂,目前仍需继续寻找可以辅助溃疡性结肠炎疾病严重程度评价的指标。部分学者关注凝血相关临床指标与UC的关系,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以往关于溃疡性结肠炎中凝血相关指标变化的报道还存在一些争议。因此,进一步完善分析方法,结合临床表现,从UC患者临床凝血相关资料中挖掘一些对病情评价有帮助的指标可能会更有现实意义。目的:通过观察活动期UC患者凝血相关指标及临床表现,评估监测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寻找可以作为评估活动期UC病情的指标,并为指导进一步治疗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胃肠内科,诊断为活动期UC的患者98例为病例组,并且按照改良Truelove和Witts疾病严重程度分型标准进行分组,结肠息肉患者105例为对照组。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间血小板(platelet,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压积(platelet crit,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prothromb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的差异,并比较上述指标在不同严重程度间的差异;将上述指标与活动度、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据以上结果将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绘制ROC曲线,分析用于活动期UC患者评估的指标。结果:1.UC活动期患者PLT、PCT、PT、FIB、D-D高于对照组,MPV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和MPV在轻度与中度、轻度与重度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CT在轻度与重度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T、ATⅢ在轻度与重度、中度与重度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FIB、D-D在不同严重程度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MPV和ATⅢ与ESR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PLT、PCT、PT、FIB和D-D与ESR呈显著正相关(P<0.05);MPV、ATⅢ与CRP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PLT、PCT、PT、FIB和D-D与CRP呈显著正相关(P<0.05);MPV、ATⅢ与UC活动度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PLT、PCT、PT、FIB和D-D与UC活动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3.线性回归分析中,FIB与血沉(β=0.634,p<0.001)、CRP(β=0.338,p<0.001)及UC活动度(β=0.473,p<0.001)呈线性正相关;D-D与血沉(β=0.170,p=0.034)、CRP(β=0.288,p<0.001)及UC活动度(β=0.268,p=0.002)呈线性正相关;PT与CRP(β=0.291,p=0.001)呈线性正相关。4.UC活动期患者PLT、PCT、PT、FIB和D-D的ROC曲线分析结果PLT的曲线下面积为0.759,cut-off值为305.800;PCT的曲线下面积为0.696,当cut-off值为0.245;PT的曲线下面积为0.739,当cut-off值为11.650;FIB的曲线下面积为0.789,cut-off值为3.055;D-D的曲线下面积为0.818,cut-off值为0.295。结论:1.活动期UC患者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增高,平均血小板体积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升高,提示活动期UC患者常存在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变化以及凝血功能的变化;2.综合分析后,初步认为在活动期UC患者中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与炎症关系较为密切,二者随病情活动程度的加重而升高,可能作为疾病严重程度初步评估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