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在中医语言中无处不在。在近100多年来中医争鸣的历史背景下,在近10年来思索中医发展的“第三条路径”学术背景下,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启了中医学的认知隐喻研究热潮,证明了中医语言的隐喻性特征,但相关研究都是运用现有隐喻理论对中医话语展开分析,研究方法略显单一,其研究目标未涉及中医理论的合理、缺陷与弥补。鉴于此,本文将研究重心聚焦于中医学立论基础阴阳五行,创新隐喻理论用于分析中医隐喻话语、揭示中医理论构建的心智操作方式、探讨中医批判的心智根源、对中医学理论的优劣提供辩证的分析与评判。本文明确界定了中医隐喻思维,有机串联了中国传统哲学和医学中诸如“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取象比类”、“辨证论治”、“藏象学说”、“六淫七情”等概念,提出了中医隐喻思维的三大本质特征:在结构上体现单一与归类两种映射的共现,在运用上反映描述与推导两种功能的交织,在内容上彰显实体与过程两种本位的互补,并运用单一型映射结构归纳中医隐喻话语的类型,运用归类型映射结构揭示中医取象比类与阴阳五行对接的认知机制,结合双重本位思维和双重运用功能阐述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合理、缺陷与弥补。本文认为,中医学将深奥的医理置于阴阳五行坐标,促成哲学与医学的互参互渗,这是中医“不死”的法宝,却成为批判与争议的焦点。中医批判的主要根源在于现有的隐喻思维方式存在缺陷,导致无法全面解读中医,有必要将中医批判的重心从理论本身转移到思维方式上来,摆出的基本逻辑是:因为实体隐喻理论及支撑实体隐喻的思维方式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医,所以以此为基础的中医批判不具备合理性,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与实体隐喻有互补关系的过程隐喻。过程隐喻受惠于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的启发,根植于中医之“象”的过程性特质,依附于实体隐喻的表述方法和术语体系,符合中医阴阳五行的本义,具有深刻的体验性基础、明确的词源学基础,契合语言类型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相关发现,能有效化解上千年的部分中医学困惑,为中医摆脱“伪科学”指控提供语言学理论支持。本文基于《内经》封闭语料库量化分析了[生]、[克]、[移]三大主题下的过程隐喻表达,归纳出[生]主题下的八种过程隐喻,即[(自然中的)促发是生。]、[(药学中)化学性促发是生。]、[(脏腑)功能性濡养是生。]、[(疾病)滋生是生。]、[(经脉中)疾病发作是生。]、[(五材)物理性助长是生。]、[(气机)化生是生。]、[(六气)属性促进是生。];[克]主题下的九种过程隐喻,即[(脏腑)功能抑制是克。]、[(气候)制胜是克。]、[(阴阳)交争是克。]、[(情志)压抑是克。]、[(气机)抑止是克。]、[(五材)物理性抑制是克。]、[(经脉)胁制是克。]、[(宿属)克制是克。]、[(六气)属性抑制是克。];[移]主题下的两类过程隐喻,即“A[移]B”和“A[移]”。本文还发现了五行和五脏在过程隐喻语料中的词频数与它们在《内经》中词频总数的百分比。据此得出结论:《内经》文本中的过程隐喻表达大多用于解释人体内部气机、脏腑、经脉的运行规律,阐述六气(或淫)与人体的动态关联,传递有关气机运行方面的中医知识,过程隐喻在中医思维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本文的研究,重塑了上千年来的中医隐喻思维:受普适性的万物相似之象启发,通过体(验)认(知)的方式择选各种表面类似却实质不同的诸象,通过隐喻映射的方式,推理新质过程的属性、走向、目的和效用,这一思维路径依阴阳五行之理进行推敲,迅速地与人体、脏腑、经络、疾病、健康等命理概念融汇贯通,从而将自然的功能性、整体性、动态性特质凝聚在人类生命活动的动态过程之中,诉诸于形象性概念(如气、藏象、五运六气等)和中医话语体系对其进行描述与解读,并经过漫长的临床实践,反复验证与反馈,逐步形成对生命规律的认知自信、方法自信、理论自信,并不断支持人类对于探寻生命本质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