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应用微种植体支抗治疗成人上颌前突矫治前后上颌(?)平面的变化,以及上颌前牙与后牙水平向、垂直向的改变,为临床上前后牙移动时对(?)平面的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沈阳市口腔医院2014年~2016年就诊的所有上颌前突的患者中筛选出符合纳入条件的矫治结束病例48份。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实验组患者男性8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27.17 ± 5.10岁;对照组患者男性10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25.90 ± 6.07岁。矫治设计均为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双尖牙,实验组利用种植体支抗滑动内收上前牙,关闭拔牙间隙;对照组利用口外弓支抗滑动内收上前牙,关闭拔牙间隙。数据统计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对两组患者矫治前后头颅侧位片数据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对比分析,两种矫治方法的治疗前后变化量的比较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矫治结束后均能获得良好的咬合关系,但在前后牙移动、上颌(?)平面及下颌平面角的控制上有所差异。上颌(?)平面(OP-SN)的变化实验组增大3.2°,对照组增大4.5°,P<0.01,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意义。下颌平面角(MP-SN)实验组无明显改变,对照组增加1.9°,P<0.01,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意义。前牙覆(?)(OB)覆盖(0J)改变两组对比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上颌中切牙切缘至腭平面的垂直向距离(U1-PP)实验组增加了 0.4mm,对照组增加了 1.7mm,P<0.01,两组数值变化差异显著;上颌中切牙根尖至RL线的距离(U1R-RL)实验组减小1.5mm,对照组减小0.9mm,P<0.05,两组数据变化差异显著;水平向,上颌中切牙至RL线的距离(U1-RL)实验组减小6.8mm,对照组减小4.7mm,P<0.01,两组数值差异显著。在垂直向,上颌第一磨牙治疗前后两组不存在显著差异;水平向,实验组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0.1mm,对照组近中移动2.2mm,P<0.01,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意义。结论:1.微种植体在治疗上颌前突的过程中可以提供稳固的支抗,充分利用拔牙间隙,上前牙回收明显、有效避免了后牙支抗的丧失。2.应用微种植体支抗内收上前牙的过程中,上颌(?)平面会发生顺时针旋转。3.利用微种植体支抗治疗上颌前突较口外支抗能减少上颌(?)平面的顺时针旋转,更好的控制垂直向距离,有效避免了下颌骨的顺时针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