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概念是世界银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醒中等收入国家,注意经济可持续发展,警惕出现长期走不出中等收入阶段的经济困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基本上都呈现了以下特点: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徘徊不前、劳动者知识技能与工作岗位不匹配、腐败频发、贫富差距过大、信仰缺失等。我国目前也出现了上述一些现象,突出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的降落,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这很大程度上归结于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发展人力资源红利成为大势所趋,而发展教育是培养人力资源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源泉。追溯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研究者发现人力资本(主要研究的是教育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很大,超出了预期想象,这使得人们意识到了教育的全面功能,它既具有消费性,也具有生产性。教育不仅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进而改善他们的生产能力,而且还外在地影响了一个群体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文章首先就教育与中等收入陷阱的关系展开较详细的文献综述,分析出两者的辩证关系:教育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改善收入分配、提高劳动者素质等。然后从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角度,进行国内外比较,并结合中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探讨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结果显示教育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综合发达国家普遍重视教育以及发展缓慢国家教育问题频出这一现实,得出了教育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重要一环的结论,并给出了影响的路径。然后重点对教育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的作用机制展开定性研究和实证研究。在论述教育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时,采用传统的研究方法论证,比如舒尔茨的教育收益率法以及丹尼森的增长因素分析法。在教育对收入分配影响的研究中用卢卡斯构建的包含人力资本外溢效应的内生增长模型推导出不平等的教育会导致贫富差距增大;反之,教育的公平有利于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是个不争的论题,如果政府使得人们的受教育成本降低,收益增加,那么有更多的人会选择延长他们的受教育年限,这样整个国家的劳动者素质(生产效率)都会有所提高。教育也可以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在教育影响的众多因素中,GDP是最关键的指标,也是世界银行给出的是否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唯一指标。所以,对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进一步的实证分析。教育往往通过影响其他指标,间接对经济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体现,静态分析的效果不佳,故对我国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展开动态分析。结果显示除了滞后3期时教育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其他时期,教育均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接下来,在总量生产函数基础上构建面板数据,揭示出教育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地区性差异以及不同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不同。西部地区的教育贡献明显低于东、中部地区。整体上,教育要素贡献比物质资本要素对经济的贡献略低。但是,东部、中部地区的教育要素贡献要高于物质资本要素对经济的贡献。这也侧面反映了现阶段教育的正外部效应明显,可以显著提高经济水平。最后根据前文的分析,总结出我国目前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从教育投入、教育的质量和结构、教育的公平性三个角度提出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给出政策建议。文章的最后两段是全文的结论。总之,不论是从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看,还是从我国新常态阶段的经济发展现实来看,发展教育对于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