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he Secret Garden是英裔美国女作家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的代表作之一。这部经典的英语儿童小说一经出版,很快就成为当时最畅销的儿童文学作品,并且多次再版,版本更是数不胜数,还赢得了众多好评,此外,该小说故事也多次以电影、动漫、话剧等形式亮相各大舞台和电视银屏,深受读者和观众们的喜爱。无独有偶,该小说的汉译本一进入中国市场便获得中国读者的极大认可,同时,其汉译本也备受译学研究者们的关注,尤其是翻译家李文俊的汉译本获得了最高的关注度,这说明该译本有着较大的研究价值。生态翻译学是我国胡庚申教授提出的具有原创性的翻译理论,其核心理论都与译者有密切的关系,如“翻译生态环境”既是制约译者适应与选择的集合,又是译者多维度适应与选择的前提;“‘三维’转换”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从文化、语言、交际这三个维度对源语翻译生态环境做出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翻译中的‘译者中心’”强调译者在翻译中的主导地位;“适应与选择”则指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显而易见,翻译的整个过程都充分体现了译者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即彰显了译者在“译事中”的主体性作用。笔者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发现,到目前为止,暂未有人在生态翻译学视阈下对小说The Secret Garden汉译本进行研究。且经笔者对该小说中英文版的对比研读后发现,李文俊汉译本中体现了较多的生态翻译学思想,鉴于此,本文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对The Secret Garden李文俊汉译本中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进行研究。本文结合李文俊汉译本中的具体案例,主要从生态翻译学中的“‘三维’转换”,即文化维、语言维、交际维这三个方面探讨李文俊在“译事中”适应性选择的主体性表现。本论文认为:在文化维方面,李译者的主体性发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对中国读者从源语字面上易于理解的西方文化词汇进行异化处理,适度依归于源语文化生态;2.对于中国读者较为陌生的异域文化词汇,则运用异化与归化折衷的方法,既兼顾了原语文化生态又兼顾了译语文化生态。在语言维方面,李译者的主体性发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替换汉语方言,重塑源语中极具地方特色的人物形象,保留原人物形象浓浓的方言味道;2.增加汉语语气助词,反映原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变化,与原本没有语气助词的英文形成鲜明的对比;3.隐去汉语连接词,将原句子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蕴藏在字里行间,体现了英语表达重形合,而汉语表达重意和的特点;4.运用汉语动词凸显动态画面,让译文更加符合中国读者的口味,突出英语叙述多呈静态,而汉语叙述多呈动态的特点。在交际维方面,李译者的主体性发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运用汉语四字格增加了译文的音韵节奏美,激发了中国儿童读者的阅读兴趣;2.对一些陌生的、简单的英语词汇替换汉语口语化表达,既减少了中国儿童读者的阅读障碍,又激起了中国儿童读者的共鸣;3.对中国儿童读者十分陌生的英语文化词汇或表达添加文外注释,有利于中国儿童读者更加准确地理解原文信息;4.通过在译文中再现强调语气,让中国儿童读者瞬间领悟源语中隐藏的强调之意。总而言之,译者李文俊在翻译The Secret Garden的过程中在文化维、语言维和交际维三个层面上充分发挥其译者主体性,成功地完成了在“译事中”恰当地适应性选择与转换。笔者在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研究该小说李文俊汉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该小说汉译本的研究视角。而且,通过研究翻译过程中译者李文俊主体性的发挥是否成功实现了“三维”(即文化维、语言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可以为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好坏决定译作的成功与否提供证明依据,进而为翻译批评提供新的理论视角。此外,笔者也希望该论文能为后人重译该小说提供更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