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型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及其网络化的建设自1980年由Stephen Hubbell推动以来在全球迅速推进,在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上开展的大量工作很好地阐释了诸如群落建成与维持机制等生物多样性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区的天山雪岭云杉森林,以雪岭云杉(Picea schrenkiana)为单优树种,林下灌木稀疏,群落构成单一结构简单,是探究单优群落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理想试验场。本文基于天山雪岭云杉8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的2009年和2014年两次调查数据,分析了雪岭云杉群落的物种变动情况、死亡率、补员率等群落动态,探讨了地形、土壤性状等环境因子对该种群动态的影响,利用“案例-对照”设计的方法检验了雪岭云杉种群的密度制约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09-2014年天山中部8ha森林动态样地物种数量由8种减少至6种,DBH≧1cm的个体数从11835株减少到11050株;5年间样地内死亡个体为1044株,死亡率为8.82%,补员个体为259株,补员率为2.19%。2.两次调查中雪岭云杉(Picea schrenkiana)、黑果小檗(Berberis heteropoda)、刚毛忍冬(Lonicera hispida)、天山花楸(Sorbus tianschanica)4种木本植物在径级结构上均呈明显的倒"J"型,表明天山云杉森林群落处于增长阶段,总体上更新良好。雪岭云杉死亡率在径级为2.5cm-5cm时最高,随着径级的增加个体死亡率逐渐减少,径级超过22.5cm时,个体死亡率为0,可见DBH≧22.5cm为雪岭云杉能稳定生长的临界值。3.根据对于样地内土壤样品采集和测试分析发现,样地内土壤养分和土壤酶的变异性较大,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逐渐降低。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全氮和全磷呈极显著正相关(R2=0.672,P<0.01),土壤脲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R2=-0.421,P<0.01)。通过普通克里金差值分析可知土壤养分和土壤酶在样地中呈现不同的分布状态。4.雪岭云杉种群动态特征与环境因子的RDA排序效果比较显著,前两个排序轴对种群动态特征和环境因子关系的累计解释量高达96.1%,林分郁闭度、海拔和纤维素酶显著影响种群的动态特征。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样方坡度、郁闭度、海拔是影响种群存活最重要的环境因子,种群死亡主要受到样方郁闭度的影响,种群补员个体主要受到海拔和土壤氮含量的影响。5.运用空间点格局分析法分析了优势种雪岭云杉的空间分布格局。在不剔除生境异质性时,雪岭云杉幼龄树和中龄树在0–40 m尺度上主要呈现聚集分布,且聚集分布的强度随着尺度的增大呈显著下降趋势。用“案例–对照”设计的方法,排除生境异质性影响后发现雪岭云杉幼树和中龄树在0–40 m尺度上呈现相对于老龄树有额外的聚集,随着径级的增大,这种额外的聚集强度逐渐减小,即表现出密度制约效应。说明雪岭云杉空间格局受到密度制约效应的影响。并且通过对不同生活史阶段空间关联性研究发现幼龄树和老龄树树、中龄树和老龄树在0-40m的尺度上均呈现空间负关联。综上所述,本文在雪岭云杉单优群落上的工作对于更深刻理解森林的群落建成与维持机制有所助益,对天山林区的生产与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