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主要调查研究对象是已于2009年被列入“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受控范围的全氟辛基磺酸类物质(PFOS),由于其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积性、毒性和远距离环境迁移性,将在未来的几年逐步禁用和淘汰。 本课题主要内容是开展我国PFOS的生产、使用、替代品调查,摸清历年来我国PFOS的生产情况和主要领域的使用情况;收集国内外PFOS替代品的研发进展情况,调查已商品化的替代品信息,利用模型工具,分别对其进行初步的环境友好性评价;选择典型替代品进行可处理性实验,为我国进一步评估禁止或淘汰PFOS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提供信息支持。 研究结果显示,我国PFOS年产量约100吨左右,原料(全氟辛基磺酰氟)共有十几家生产企业,位于湖北武汉、福建邵武等地,助剂加工企业主要位于浙江、上海等地。我国PFOS主要应用于消防、电镀、农药、半导体等领域。随着PFOS被增列入POPs公约,国际上生产PFOS的企业已逐渐减产或停产,转为生产非PFOS类物质,即所谓的替代品,例如:美国杜邦公司的C6氟调聚物、3M公司的C4的短碳链全氟化合物(PFBS)等。我国最大的PFOS生产企业湖北恒新化工有限公司已生产出基于C6和C4的替代产品用于纺织行业。中国科学院上海化工研究院于80年代研发出的全氟烷基醚磺酸钾(F53b)用于电镀行业铬雾抑制剂。 本课题使用美国环保局(EPA)的PBT物质评估方法及工具对PFBS、杜邦公司碳6调聚物等替代品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持久性。选择杜邦的碳6调聚物、8个碳的F53B和10个碳的F53B,利用高级氧化处理(AOP)技术可处理性实验,结果显示,杜邦的碳6调聚物较PFOS要明显容易被降解,而F-53B在AOP体系下均表现出极强的稳定性,可处理性方面与PFOS没有显著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