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我国宏观经济状况总体良好,经济运行总体在合理区间内。中国人民银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银根既不放松也不收紧,只在适当的时机做适度的微调,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保持定力,发力精准,在平稳发展中力求进步。根据流动性形势的变化,对流动性操作的方向和力度作灵活适当的调整来应对短期资金波动。把国务院部署的关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决策落实到位,对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相关参数适当调整,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对支农再贷款和再贴现的支持力度加大,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放松,建立健全金融机构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创新和规范管理。货币政策是我国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因此货币政策是很多学者的研究对象。货币政策能否实现对微观经济主体的调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政策的微观传导机制是否有效。国内外众多学者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进行了研究,但是大多数学者都站在宏观视角,鲜有学者从微观角度来探讨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然而,货币政策对微观企业行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货币政策是微观企业投资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企业的融投资环境离不开对宏观货币政策的分析;另一方面,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必须把微观企业的融投资行为纳入考虑,微观企业的行为影响着宏观政策的实施效果。由于我国对利率的管制,利率在资源配置效率方面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没有真实反映融资成本。在此分析基础上,本文主要研究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对企业借款的影响,在货币政策紧缩的情况下,长期借款、短期借款分别对企业业绩有何影响;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业绩影响有何不同,验证了货币政策信道传导机制的有效性,丰富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认识,并且为研究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帮助。首先,本文梳理了货币政策冲击的概念以及公司债务对公司治理效应的理论,回顾了以往关于公司债务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以及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对微观企业行为影响的研究,并结合我国特殊的对非国有企业“信贷歧视”的现状,对以往文献做出了评述。随后详细介绍了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渠道和债务融资治理效应的理论。接着,以我国509家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建立数理模型,验证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的有效性,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了上市公司的长期借款,分析紧缩货币政策下,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的缩减分别对企业业绩有何影响以及此影响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的差异。同时,研究对于不同财务杠杆的公司来说,长期借款的治理作用有何不同。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1)紧缩货币政策有效降低了非国有公司的长期借款,我国金融机构对非国有公司存在“信贷歧视”。(2)货币政策紧缩时期,长期借款更能促进企业业绩的增长,而短期借款对企业业绩增长的作用不大,并且长期借款与企业业绩的正向关系主要体现在非国有公司中。(3)在非国有公司中,财务杠杆低的公司,长期借款对公司的治理作用更加明显,而在财务杠杆高的公司中,增加借款并不能提高企业价值。最后,本文对实证结果的经济意义进行了解读。一方面,货币供给减少确实能够减少上市公司从银行获得的信贷资金,货币政策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微观企业行为,因此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微观企业的博弈行为。另一方面,长期借款更能推动非国有企业的业绩增长,而现实中非国有企业反而得不到更多的资金支持,更多的信贷资金流向国有企业,这充分证明了我国信贷资金配置效率低,这为我国金融机构资金配置效率敲起警钟。最后,上市公司如何寻求最优资本结构以提高债务融资对公司治理作用,提高企业价值,值得后续研究者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