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中部骨缺损重建目标参照数据自动化获取和配准算法的临床研究

来源 :北京大学医学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一:血管化骨瓣修复面中部创伤性骨缺损的数字化流程和临床应用研究1目的:基于面中部创伤性骨缺损具有临近部位骨折、缺损范围不规则、常涉及面部美容单元、软硬组织缺损共存、二期修复手术中的瘢痕、易感染等特点,评估数字化外科技术辅助血管化骨瓣修复重建面中部创伤性骨缺损的精度及临床效果,建立相应临床工作流程。材料与方法:选取2009年5月至2018年12月于口腔颌面外科就诊、应用数字化外科技术辅助血管化游离组织瓣进行面中部创伤性骨缺损修复的1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0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35.5岁;45%(5/11)为单侧缺损,55%(6/11)为双侧跨中线缺损,64%(7/11)伴有软组织缺损,全部患者均为二期修复、均伴有缺损临近部位骨块骨折或移位。术前,获取患者CT数据,应用ProPlan CMF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及骨块分割;单侧缺损利用镜像技术、双侧跨中线缺损利用正常国人CT数据库获取参照数据;根据目标参照数据模拟骨折复位,明确缺损部位及范围,合理选择皮瓣,完成术前设计,并形成导航计划,3D打印手术导板。术中,应用手术导航引导骨折复位,应用3D打印手术导板指导骨瓣制取及就位,将骨瓣与受区动静脉行血管吻合于颌下区、颞部或口内,骨瓣与缺损边界的颌骨断端行坚固内固定。术后,获取患者术后一周CT数据,与术前设计数据进行图像融合和对比分析,评价手术效果与手术精度;远期随访患者后续软组织成型及种植手术情况,评价咬合功能、手术并发症和张口度。结果:1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55%(6/11)应用血管化腓骨瓣,45%(5/11)应用血管化髂骨瓣;55%(6/11)应用颌下区吻合,27%(3/11)应用口内吻合,18%(2/11)应用颞部吻合;55%(6/11)应用手术导航系统,36%(4/11)应用手术导板。术前计划与术后实际结果图像平均偏差为4.4±0.8mm。所有患者均为一期愈合,平均随访时间为23个月(范围为3~60个月),术后未出现感染、血管危象。随访期间面型对称,除术前具有陈旧性面瘫的病人外,未见与本次手术直接相关的面瘫症状,咬合未见异常,骨瓣高度无明显丧失,供区伤口一期愈合,未见骨折、跛行、腹疝等供区并发症;55%(6/11)的患者已完成种植修复,64%(7/11)的患者已完成二期鼻、唇、义眼修复。结论:本研究结合面中部创伤性骨缺损临床特点,初步建立了数字化外科技术辅助血管化骨瓣修复面中部创伤性骨缺损的临床工作流程,近远期手术效果满意。研究二:正常国人颅颌面三维形态数据库辅助面中部骨缺损目标参照数据获取的刚性配准算法研究目的:建立正常国人颅颌面三维形态数据库辅助面中部骨缺损目标参照数据获取的刚性配准算法。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通过迭代最近点(ICP)算法对缺损颅骨及正常国人颅颌面三维形态数据库内颅骨模型点云坐标数据进行匹配,计算点云坐标差值,得到与缺损颅骨最相似的颅骨,作为该缺损颅骨的目标参照数据。获取正常人螺旋CT图像,应用ProPlan CMF软件摆正头位、三维重建及骨块分割;应用Geomagic Control软件提取前表面轮廓数据,将颅骨三维模型导入数据库备用。根据上述标准,选取数据库外的30例(男性15例、女性15例)正常国人完整颅骨模型(S0),根据统一方法分别构建双侧颧骨、鼻眶筛区缺损模型(S1、S2);选取15例因肿瘤、创伤所致的单侧面中部骨缺损病例的颅骨模型(Sx),“镜像”生成完整颅骨模型(Sx’)。应用ICP算法生成上述三种缺损颅骨的目标参照数据(S1r、S2r、Sxr),记录算法运行稳定性及运行时间;应用Geomagic Control X软件对S1r、S2r、Sxr与金标准S0、Sx’进行二维轮廓和三维表面误差分析,计算对应点坐标的均方根误差,验证算法精度。结果:正常国人颅颌面三维形态数据库共纳入患者500例,其中男性241例,女性259例,平均年龄为38.8±14.2岁。模拟实验算法均顺利运行,鼻眶筛区缺损、双侧颧骨区缺损和单侧面中部骨缺损算法运行时间分别为495±106秒、492±95秒和620±95秒。对于鼻眶筛区、双侧颧骨颧弓和单侧面中部骨缺损,目标参照数据与金标准颅骨的二维轮廓、三维表面均方根误差均小于2mm。结论:正常国人颅颌面三维形态数据库辅助面中部骨缺损目标参照数据获取的刚性配准算法已初步建立,算法运行时间及精度均满足临床需求,可初步应用于该类患者的数字外科术前设计和导航手术。研究三:正常国人颅颌面三维形态数据库辅助面中部骨缺损目标参照数据获取的非刚性配准算法研究目的:建立正常国人颅颌面三维形态数据库辅助面中部骨缺损目标参照数据获取的非刚性配准算法。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从研究二的正常国人颅颌面三维形态数据库中随机挑选100例颅骨模型,利用迭代最近点(ICP)算法生成完整的统计学形状模型(SSM);选取数据库外的30例(男性15例、女性15例)正常国人完整颅骨模型(S0),根据统一方法分别构建双侧颧骨、鼻眶筛区缺损模型(S1、S2);选取15例因肿瘤、创伤所致的单侧面中部骨缺损病例的颅骨模型(Sx),“镜像”生成完整颅骨模型(Sx’)。利用自研算法将SSM和S1、S2、Sx分别进行点云间的非刚性配准,生成40例备选颅骨模型(S1i、S2i、Sxi,i=1-40);利用卷积神经网络自动检测备选颅骨模型表面22个解剖标志点,测量标志点间线距及比例,根据正常人头影测量判断标准计算备选颅骨的NCV值,NCV值最大者被选为该缺损颅骨的目标参照数据(S1r、S2r、Sxr),记录算法运行稳定性及运行时间。应用Geomagic Control X软件对S1r、S2r、Sxr与金标准S0、Sx’进行二维轮廓和三维表面误差分析,计算对应点坐标的均方根误差,验证算法精度。结果:模拟实验算法均顺利运行,鼻眶筛区缺损、双侧颧骨区缺损和单侧面中部骨缺损的非刚性配准算法运行时间分别为1594±94秒、1636±115秒和1630±75秒,最适颅骨模型筛选时间分别为846±13秒、849±27秒和845±15秒。对于鼻眶筛区、双侧颧骨颧弓和单侧面中部骨缺损,目标参照数据与金标准颅骨的二维轮廓、三维表面均方根误差均小于2mm。结论:正常国人颅颌面三维形态数据库辅助面中部骨缺损目标参照数据获取的非刚性配准算法已初步建立,算法运行时间及精度均满足临床需求,可初步应用于该类患者的数字外科术前设计和导航手术。
其他文献
光响应性高分子,是指在吸收光能后,能够在分子内或分子间产生化学和物理变化的一类功能高分子。光作为一种外源性的刺激,具有可控的空间性和瞬时性,能够在无需与材料接触的条件下,引起反应的发生。光同时具有波长、强度、偏振等多种参数的可调性,这些性质使得光响应性高分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分支,并且在自修复材料、柔性智能机器人、液体传输、癌症治疗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目前常用的光响应基团,如偶氮苯,二硫键、螺吡
涡致振动是一种在自然界和工程领域中十分常见的现象,是由流体绕流钝体时在其尾所产生的交替脱落的漩涡与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造成的。涡致振动会造成工程结构的疲劳损伤,尤其是当“频率锁定(lock-in)”现象出现时,结构的涡致振动会更加剧烈,甚至会导致事故的发生。目前,尽管学者们已经开发出了多种抑制结构涡致振动的措施,但仍然存在着种种不足,并不能完全满足实际工程的需求。鉴于此,本文针对实际工程中最常见的圆
矿山巷道围岩、矿房或矿柱等岩体结构的时效变形失稳破坏是地下工程稳定性研究中面临的严峻问题。巷道围岩时效变形失稳的诱因有很多,受到临近巷道开挖与支护、工作面开采等采矿活动的影响导致围岩所受应力发生变化而加速时效变形失稳破坏,尤为典型。如煤矿采煤工作面的循环往复式开采易引起围岩或矿柱等结构体所受应力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应力循环加卸载过程对岩体时效变形的影响机理及其规律值得深入研究。室内试验是岩石时效变
骨骼肌是人体最重要的组织之一,主要通过肌腱附着在骨骼上,约占成人体重40%。骨骼肌收缩的力是人体的动力来源,此外骨骼肌也是人体最大的代谢活动组织,如何维持并提高骨骼肌功能对人体健康维持至关重要。骨骼肌卫星细胞(Muscle satellite cells,SCs)是一种起源于胚胎中胚层的干细胞,SCs稳态的维持是骨骼肌生长及再生的基础。SCs数量和功能下降是多种骨骼肌相关疾病的核心细胞学基础,包括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商业环境的不断变化,服务企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顾客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等待被营销的对象而是服务企业可以合作的重要生产资源。能否有效地与顾客进行合作,并充分利用顾客自身拥有的消费潜力来一起创造价值是服务业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在传统经济状态中,消费者往往只能够被动地参与到服务企业提供产品或者服务的过程中去。在这种形势下,提供产品或者服务的企业往
将Cr(Ⅵ)还原成Cr(Ⅲ)是降低废水中铬污染危害的关键。用零价金属(ZVM)还原解毒Cr(Ⅵ)具有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点,且零价金属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在实现Cr(Ⅵ)还原的同时可获得一定量总铬的固定。但ZVM表面钝化问题致使其失电子能力下降,如何提高ZVM的反应活性已成为研究的焦点。因此,本课题在考察了微米零价铁(mZVI)及微米零价铝(mZVAl)除Cr(Ⅵ)效能及机制的基础上,围绕强化ZV
以抗生素为代表的新兴污染物在全世界范围水环境中不断检出,虽然存在浓度低但危害却不容忽视,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现有的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在设计之初缺少设置针对性的处理单元,导致现有工艺对抗生素处理效能并不理想。真空紫外(VUV)高级氧化是一种利用高能光谱辐照水分子原位生成羟基自由基(·OH)等活性物种来降解污染物的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无药剂投加和节省能耗的优点。该技术在上世纪中叶即有报道,但近年来依赖
在金属矿胶结充填采矿方法中,充填体与预留矿柱协同作用,支撑上部顶板围岩,形成矿柱-充填体协作支撑支护系统。由于现场施工很难实现完全充填接顶,因此一般认为充填体是抑制矿柱侧向膨胀而表现为被动支护作用,但是充填体的侧向支护作用只有矿柱处于峰后变形失稳阶段才得以充分发挥。在充填体发挥支撑作用过程中,矿柱和充填体之间的接触面的抗剪性能是影响矿柱-充填体相互作用及其支撑性能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因此,研究充填
能源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现阶段化石燃料的燃烧仍是我国能源最主要的来源方式。氮氧化物(NOx)是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之一,其排放会导致酸雨、光化学烟雾、雾霾等环境污染问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工业源NOx的排放控制,自2011年以来,我国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明显。以氨气为还原剂的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技术(NH3-SCR)是目前最为成熟、高效的NOx脱除技术,其在电站锅炉超低排放改造中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因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及生物放大和累积效应,导致其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造成潜在威胁。研究表明PAHs是三峡水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中的主要成分之一,且因具有较低的水溶性而更容易汇集于厌/缺氧的土壤/沉积物中。尽管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PAHs污染已经引起广泛关注,但对于PAHs的主要生物转化/降解途径尚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