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聊斋志异》和《子不语》作为清代两部著名的文言小说集,对中国文言小说的发展都作出了相应的贡献。但截止到目前,学术界对《聊斋志异》的研究成果蔚为大观,对《子不语》的研究则只有二十余篇论文及寥寥几部相关专著。而且在现有论著中,对于两部书的比较研究几乎为空白。《聊斋志异》与《子不语》作为清际两部重要的文言小说集,在学术界的关注度存在天壤之别,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它们进行系统的总结与比较。这对于正确评价它们的文学价值,深入探讨其文学创作的特点和确定它们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文学地位都是十分必要的。本论文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对《聊斋志异》与《子不语》的创作动机及目的进行比较。蒲松龄与袁枚一为终身不第、家境贫寒的乡村教师,一为少年得志、家世显赫的文坛领袖,二人的生平经历有天壤之别,故而他们对文学的态度及创作动机与目的存在巨大差距,而这同样也是《聊斋志异》与《子不语》显现多方面不同的最基本原因。本章主要分为两节:第一节,对蒲松龄与袁枚的生平经历与思想进行比较;第二节,对蒲松龄与袁枚的创作动机进行比较,经分析可以得出其作品创作一为“寄托之作”,一为“游戏之作”。第二章:对《聊斋志异》与《子不语》的体裁进行比较。本章在分析了古代小说的归类问题以及文言小说的分类问题之后分两节对《聊斋志异》与《子不语》的体裁进行对比。第一节主要分析《聊斋志异》的体裁特点,蒲松龄在继承志怪小说艺术传统的同时采用和借鉴了史传文学和传奇小说的艺术形式和技巧,用创作传奇时细致入微的笔法来记述怪异故事,形成了“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艺术特点。第二节主要分析《子不语》的体裁特点,袁枚以自娱娱人为创作追求,所以袁枚对故事素材的加工没有蒲松龄那样精细,故而《子不语》整体呈现出一种向六朝志怪小说回归的趋向,即故事篇幅短小,语言简略,人物形象单薄,主要以情节的怪异诡秘取胜。第三章:对《聊斋志异》与《子不语》的题材进行比较。蒲松龄与袁枚继承了六朝志怪与唐传奇的大部分选材旨趣,并都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所选题材涉及到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并且两部书所记述的故事的神异性、诡秘性丝毫不亚于六朝志怪与唐传奇,甚至有超出之势。本章分五节对《聊斋志异》与《子不语》的题材选择进行对比。第一节对神鬼妖狐题材作品进行比较,《聊斋志异》中出现的神鬼狐妖“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子不语》中的神鬼妖狐多与人为敌,表现出邪恶、自私、狡猾等种种有悖于传统道德伦理的精神特质,给人阴森恐怖之感。第二节对宗教题材作品进行比较,《聊斋志异》中的宗教题材作品通常以传统的道德标准来设置故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蒲松龄在此类作品中的思想旨归,《子不语》中很多篇章则揭露了僧侣、道士的骗人伎俩,对迷信佛道的人给予了辛辣讽刺。第三节对科举题材作品进行比较,蒲松龄与袁枚对八股文的态度迥然不同,蒲松龄终身都未否定过八股文,袁枚却在许多篇章中对八股文进行了批判与调侃;在对待科举考试的态度上,蒲松龄与袁枚都对其中的黑暗与不公进行了揭露,但是蒲松龄的感情因素要比袁枚更加强烈。第四节对官场题材作品进行比较,《聊斋志异》与《子不语》的官场题材作品展现了官场中多种官吏形象,既有一心为民的清官形象,也有鱼肉百姓、食民脂膏的贪官污吏,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官吏,他们以清官自恃而为所欲为,其害甚至远甚于那些贪官,通过对这些官员的描写,表达出了蒲松龄与袁枚重人贵民的思想倾向和坚守正义的价值取向。第五节对家庭题材作品进行比较,《聊斋志异》与《子不语》对家庭题材的作品多有关注,并且几乎涉及到家庭中的各种关系。《聊斋志异》反映此题材的故事力图构建一种理想的家庭模式,所以蒲松龄对那些维护传统家庭伦理关系的人物大加褒奖,而对那些所谓破坏家庭和谐关系的人物痛下惩戒,而袁枚在《子不语》中多持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更加注重对人情冷漠与人性自私的揭露,作品极具震撼力。第四章:对《聊斋志异》与《子不语》的艺术成就进行比较。蒲松龄以“才子之笔”创作了风行天下的《聊斋志异》,袁枚自称“戏编”《子不语》但仍然掩盖不住自身的才情,《子不语》仍可称之为一部“才子之书”。本章分四节对《聊斋志异》与《子不语》的艺术成就进行对比。第一节从情节结构角度进行比较,《聊斋志异》故事情节迂回曲折,但其中都贯穿着特定情境中的必然逻辑,使读者沉迷于其中而不辨真幻。《子不语》的故事简短精炼,往往以戏剧性的结局给读者造成出人意表的阅读体验。第二节从叙事风格角度进行比较,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寄托了太多对生活及社会的感慨,故在处理相应故事时也持一种庄重态度,幽默之笔较少。相比较而言《子不语》中“戏编”成分较多,其故事为了达到“游心骇目”的创作追求,多表现出一种调侃世态人情的语气。第三节从叙述语言角度进行比较,《聊斋志异》的语言既有传统文言文的古朴典雅,又有源自生活的清新活泼;《子不语》率意自然的语言风格与其简短的故事情节相得益彰,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审美风格。第四节从人物形象角度进行比较,《聊斋志异》中的较长篇幅作品中的人物都有自身特质,形象饱满生动,是区别于其他人物形象的“这一个”。由于《子不语》的行文结构的单一,其故事内容重在叙述怪异事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用力较少,造成其人物形象特点不突出,总体上简略单一的状况。总之,《聊斋志异》与《子不语》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即使在地位、影响上《聊斋志异》较《子不语》略胜一筹,但《子不语》仍不失为清代小说中的翘楚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