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胆囊结石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随着高热量、高碳水化合物、低纤维饮食的摄入及体力活动不足的增加,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胆囊结石在我国患病率约为4.6%。有文献报道欧美国家的患病率约为4%-26.7%,而在北美印第安人中患病率甚至高达29.5%-64.1%。临床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应用减轻了传统开腹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同时也提高了胆囊结石疾病的治愈率,但是胆囊结石带来的诸多并发症不可忽视,如胆囊炎、胆囊癌、胆管炎、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等。有关胆囊结石的形成原因仍在不断探索中,胆囊运动障碍、胆汁化学成分异常等多种病因被认为是胆囊结石形成的重要因素,但是有关胆囊管解剖因素与胆囊结石的形成讨论较少。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广泛应用到临床中。本研究旨在通过CT多平面重建技术,重建胆道结构,测量胆囊管长度、直径及其与肝总管角度,研究胆囊管长度、直径及其与肝总管角度与胆囊结石成因的关系,从而为胆囊结石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目的:利用CT多平面重建技术,重建胆道结构,测量胆囊管长度、直径、胆囊管与肝总管夹角,分析胆囊管长度、直径及其与肝总管角度与胆囊结石成因的关系,从而为胆囊结石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连续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我院行腹部CT确诊的胆囊结石患者100例为胆囊结石组,选取同期行腹部CT检查的非胆囊结石患者100例为非胆囊结石组,经CT多平面重建,进行图像后处理,测量胆囊管长度、直径、胆囊管与肝总管角度、胆总管直径,计算胆囊管长度与直径比值。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及处理。结果:1胆囊结石组患者胆囊管长度范围处于4.8mm~38.2mm之间,平均为16.1mm,非胆囊结石组胆囊管长度范围处于6.0mm~21.3mm之间,平均为11.9mm;胆囊结石组和非胆囊结石组胆囊管长度比较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胆囊结石组患者胆囊管直径范围处于3.4mm~6.3mm之间,平均为4.8mm,非胆囊结石组胆囊管直径范围处于3.6mm~7.6mm之间,平均为5.5mm;胆囊结石组和非胆囊结石组胆囊管直径比较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胆囊结石组患者胆囊管与肝总管夹角最小10.6°,最大112°,中值为40.2°,非胆囊结石组胆囊管与肝总管夹角最小15.1°,最大61.2°,中值为26.1°;对胆囊管与肝总管角度统计分析,胆囊结石组和非胆囊结石组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胆囊结石组患者胆囊管长度与直径比值范围处于1.3~7.1之间,平均为3.2,非胆囊结石组胆囊管长度与直径比值范围处于1.2~5.1之间,平均为2.1;对胆囊管长度与直径比值统计分析,胆囊结石组和非胆囊结石组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5胆囊结石组患者胆总管直径范围处于4.6mm~9.3mm之间,平均为6.9mm,非胆囊结石组胆总管直径范围处于3.7mm~8.6mm之间,平均为6.5mm;胆囊结石组和非胆囊结石组胆总管直径比较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胆囊管长度较长和/或直径较细均可能与胆囊结石的形成相关;2较大的胆囊管与肝总管夹角可能与胆囊结石的形成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