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加深,清代哲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对国外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国内外学者对中国清代哲学的解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中国哲学类文本的汉译有助于了解中国哲学在英语文化中的接受状况,进而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状况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在本次翻译实践中,本文所选取的翻译材料由外国学者On-Cho Ng撰写并刊登在斯坦福大学哲学百科全书(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官网中的一篇英语文章,题目为“Qing Philosophy”,大约16000字,目前尚无中文译本。该文主要探讨了中国清代哲学,作者首先对中国清代哲学的叙述分析方法进行了说明和论述,进而指出清代哲学为一个时期概念,然后分别从生机主义、历史主义、功利主义和智识主义四个角度对之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论述。原文文本无论在词汇上、句式上还是篇章上都颇具特色。首先,在词汇方面,原文中出现了很多人名、哲学术语以及中国特色文化词。其次,在句式方面,原文中存在大量的长难句,引用了大量的中国古籍和国外学者的文献。最后,在篇章方面,原文出现了很多代词、逻辑关系词以及多义词汇。根据原文文本的特点,笔者采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指导本次翻译实践。该理论的核心是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映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一致。除此之外,奈达强调信息的等量传递,认为内容第一,形式第二。本翻译报告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此次翻译任务,包括翻译项目来源、翻译文本简述、翻译文本作者简介和翻译项目的意义;第二部分介绍了翻译过程,包括译前准备、翻译初稿的分析与修改、翻译二稿的分析与修改、翻译终稿的分析与润色;第三章是翻译案例分析,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笔者从词汇、句子和篇章三个方面详述翻译过程中对译文做出的调整。在词汇方面,笔者主要探讨了约定俗成法、语境翻译法、回溯翻译法、回译法对外国人名、哲学术语以及中国特色文化词翻译中的适用性。在句子层面,笔者主要探讨了转换法、直译法、拆译法、调整语序法、回译法在被动句、长句以及引用句子翻译中的适用性。在篇章层面,笔者主要从衔接和连贯两个角度,探讨了直译法、省略、替代、重复以及语境翻译法在代词、逻辑关系词以及多义词汇翻译中的适用性;第四章是对此次翻译实践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