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转债是我国近年来引进的为数不多的西方金融创新产品之一,是一种介于公司债券与普通股票之间的混合金融衍生物。投资者具有在将来某一时间,选择是否按照一定的转换价格将可转债转换为公司普通股票的权利。可转债价格在市场上的表现出来受其公司基本面的影响外,还受其具体条款,利率水平,到期时间,转股情况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在市场上的表现具有相应复杂性,同时显现股性和债性。
由于国内可转债条款设计的复杂性和目前没有卖空机制的市场环境,并且市场上所有交易的可转债品种都已经进入了可转换期,可转债的市场行为远没有理论描述的那样理想。所以本文以研究可转债这一兼具股性和债性特征的衍生品种为出发点,从可转债进入可转换期这一角度,对进入转换期的可转债转换溢价进行分析。利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对溢价分布进行估计,捕捉不同可转债品种溢价分布的差异,并尝试解释这些差异,希望能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实证表明:1、仅从可转债风险值考虑,可转债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投资品种。但特别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实证结果指出在中国可转债市场上,处于实值状态并且标的股票收益率方差高的可转债品种将更多的显现其股性,可转债的低风险高收益的特性将被其高风险高收益的股性所替代。2、进入转换期后的可转债溢价分布复杂多变。特别向下修正条款,回售条款等或有期权一旦触发将释放巨大价值,因此对进入可转换期的可转债溢价会产生巨大影响。除此之外,市场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对可转债价值认识的分歧也会对可转债的转换溢价产生明显的影响。3、可转债市场的流动性远比事先认为的要小,流动性风险大到以至于影响到可转债套利过程的实现。所以上文实证结果可以说明市场存在着无效的因素,但考虑到流动性因素,不能轻易断定可转债市场存在非理性行为。4、进入转换期后,可转债折价现象的存在,以及投资者期望对路径期权价值的影响,解释了为什么国内学者,无论用期权定价模型或者数值算法,对进入转换期后的可转债定价都无法获得理想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