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史意义的揭示,首先在于对思想所依存的文本的考据与探究。欲勾连起思想史的流变过程,就不能不审视以至重新审视那些具有“关节点”思想性状的文本存在。“历史地”考察思想史有助于历史地理解思想的“本来”面目。对中国问题而言,“回到先秦去”不是一种“意见”,而是一种“知识”。本文选取齐法家的理论汇集《管子》作为理解中国传统法文化源流的突破口,既为了理解先秦法家思想传播的真实情景,也为了理解先秦齐文化历时态与共时态“交融出”的文化场域对《管子》一书思想性状的具体影响。本文的核心问题意识在于:《管子》一书法思想的具体“辨异”内容是什么?本文对《管子》一书法思想“具体内容”的历史追溯是齐法家的,亦是先秦齐文化的。因此,本文的核心问题意识,就其知识论进路而言,是在“是什么—为什么”的“还原”与“阐释”之间的“历史的”文本内语义场域的建构。本文的主要理论目的在于:整体性“再现”《管子》中的法思想体系。本研究具有四个层级向度的学理背景与知识论诉求:一是将《管子》中的法思想放置于《管子》文本思想体系的“文本意义”语义场域之中予以“还原地”考察;二是将《管子》一书所代表的齐法家流派思想与晋法家流派思想予以比较,再现出先秦法家内部的“辨异”思想性状;三是将《管子》中的法思想的诸种具体问题放置到先秦思想谱系中予以“思想史式”的考察;四是将《管子》法思想依存的文本语义世界与《管子》文本所依存的生活世界进行宏观与微观的勾连,以完成对《管子》法思想与先秦齐文化的历时态的共时态考察。本文在结构方面做如下安排:除“引论”和“结语”之外,本文正文部分为四章。第一章集中考察《管子》法思想的超然理据。本章以《管子》思想体系的基石范畴“道”的本体存在为切入点,集中考察并论述庄老学派与黄老学派分流背景下《管子》道论的思想渊源、以“敬畏”为视角考察《管子》道的超然本体存在与齐地信仰传统的关联性、《管子》道论的“化变”规定性。本章的落脚点在于《管子》道论的实然转化,即齐法家无为而治的“有为”以及自然秩序规定性的现实转化路向。《管子》将对“天道”的“因循”转化为人间秩序建构的正当性理据渊源。《管子》对规则的体认运用,从对“道”的超然本体存在的“因循”与模仿开始,以此实现自然秩序向社会秩序与人伦秩序的转化,并以此实现自然秩序的规定性向社会秩序的规定性与人伦秩序的规定性的转化。本章的问题意识在于掘发出并“建构地”再现《管子》道论论述在其整个法思想中的理论根基地位,希图通过梳理《管子》道论论述,探究出《管子》法思想的理论逻辑基点。第一章对《管子》道论的考察与展示将是理解整个《管子》法思想体系的“灵魂性”的理论线索。《管子》道论也是理解《管子》一书整体思想体系的“灵魂性”的理论线索。第二章与第三章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第二章与第三章,集中探究《管子》法思想的具体内涵。第二章与第三章的核心问题意识在于:顺延着第一章“道论”所阐发的“化变”逻辑,集中考察《管子》一书基于“道论”的“化变”与“因循”内涵所创设的诸种具体国家治理规则。此一问题意识是关于整个文章的“结构的”问题意识。这两章的结构安排,还具有“内里的”问题意识,即希图考据并再现《管子》作为齐法家著述有别于晋法家的诸种法思想。基于此种法家内部“辨异”的理论诉求,第二章与第三章集中关注了《管子》制度设计的内在目的与外在目的、齐法家法思想建构的“因循式”的认知路向与致思路向、齐法家“信必适中”赏罚观的内在哲理依据、《管子》“和合”哲学思想对其法思想建构的影响、《管子》具有“中和”特征的君主统治权威论述以及《管子》所论述的“富国强兵”的国家治理规则等诸种“齐法家式”法思想。第四章是对《管子》法思想创设机理的考察,即试图回答《管子》一书法思想体系何以就是“齐法家式”的。本章主要关注一个中心问题,即《管子》“因循中和”哲学思想对《管子》一书具体国家治理规则的理念影响,并进而历史地“建构”出《管子》“因循中和”哲学思想的文化场域。希图通过此种“理论深描”的努力,对《管子》法思想学说体系进行“疏通的”解释。此种理论展示的“建构的”结构具有知识论的渐进性与升华性。本文第一章“《管子》法思想超然理据探要”与第二章“《管子》法思想具体内容精义(一)”、第三章“《管子》法思想具体内容精义(二)”共同构成了对《管子》法思想“辨异”思想性状的考据与再现。第四章进一步深化对《管子》法思想研究的知识论深度,即集中考察《管子》法思想得以形成、得以建构的理论机理与实践机理,从而完成了由“是什么”到“为什么”的知识论研究进路的深化。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因循中和”是《管子》法思想的理论内核。人间秩序建构与完善的“理想图景”的实现过程,即是对“至成”、“至善”宇宙秩序的因循与模仿,并通过此种因循与模仿而达致国家治理的“中和”状态。先秦齐地共时态地域空间的历时态的“我者”与“他者”的分际与融合,是《管子》“因循中和”理论内核的发生学背景。先秦齐地地域文化的历时态与共时态的交融存在性,为探究并理解《管子》一书法思想的内涵意旨,提供了解释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