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类社会早期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其生活、生产状况都高度依赖于自然环境。因此,滨海湿地凭借其可开发生物量高的特点成为了备受人类青睐的集聚地。但是,海岸低地的水文、生态环境对沿海洪涝灾害十分敏感,因此古人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来适应滨海湿地环境是当前环境考古研究中的热点话题。自全新世中期,随着全球海平面上升速率减缓,世界各地三角洲开始发育,吸引古人类聚落逐渐向海迁移。地处中国东部、杭州湾南岸的宁波平原是我国重要的新石器文化发源地之一,根据考古记录显示,宁波平原许多新石器遗址普遍出现文化间歇层与文化层交替的现象,可能记录了全新世中期海岸带环境的灾变事件,及古人类对生存环境巨变的响应过程。因此,对本地区的新石器遗址地层进行研究可以为认识中全新世沿海地区海平面变化、地貌环境、极端事件和古人类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良好的案例分析,为应对未来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的相关措施提供参考。本研究选取了位于宁波平原东北部靠近海岸线的乌龟山遗址,和位于平原西南部的下王渡遗址,对两个遗址的地层剖面进行了沉积学、年代学、有机元素和碱土金属元素分析,同时收集整理姚江-宁波平原已发表的典型新石器文化遗址的地层特征、年代数据与文化脉络。论文还采集了现代盐沼潮滩、陆相河漫滩、感潮河道三类表层沉积物进行碱土金属元素含量分析,探究利用醋酸提取的碱土金属元素判断滨海平原遗址地层受海水影响程度的灵敏性、可行性和稳定性。基于上述数据库,论文重建了两个遗址剖面新石器时期沉积环境演变过程和极端事件地层记录,分析了文化间歇层的形成原因以及宁波平原中全新世水文和地貌环境演化,并揭示了新石器时期古人类面对这种环境变化时的适应策略。通过上述研究,本文主要得到了以下几点认识:1)基于对全量提取、盐酸提取、醋酸提取三种方式的比较,发现醋酸提取的碱土金属元素含量对海水影响最为敏感,盐酸提取态次之,全量锶钡比无法区分三类表层沉积物的沉积环境;同时在两个实验室用不同的样品量和不同仪器测量醋酸提取态,表层样和遗址剖面样均显示高度一致的结果,进一步表明醋酸提取法提取沉积成因碱土金属元素具有稳定性和可行性;最后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表层沉积物的碱土金属元素对比发现,宁波平原盐沼潮滩表层沉积物醋酸法提取的Ca和Sr浓度远高于河漫滩沉积物,感潮河道则介于两者之间,而Ba的分布与Ca、Sr相反,我们因此认为,通过醋酸提取态碱土金属元素的端元分析,可以有效地识别海岸带地层的海陆沉积环境演变。2)乌龟山遗址在约6300-6000 cal.yr BP期间无机碳(TIC)、醋酸提取态的Ca、Sr以及Sr/Ba呈现高值,这与其附近的鱼山遗址记录的海侵事件相对应;在6000 cal.yr BP之后,Sr、Ca、Sr/Ba的降低表明,大约6020 cal.yr BP在一次风暴事件的快速堆积后,该遗址演变为潮上带低盐沼泽环境。另外,地层变化说明在4510 cal.yr BP左右也发生过一次台风事件。下王渡遗址在约5600 cal.yr BP左右海退的发生和冲积平原外推的背景下,逐渐形成感潮河道和低盐沼泽环境,根据地层中Sr和Sr/Ba的高值和沉积物粗化,表明该区域在约5300 cal.yr BP、5230-5145 cal.yr BP和4575-4330 cal.yr BP发生过三次极端台风事件。3)结合姚江-宁波平原其他的新石器遗址地层和测年数据,发现中全新世宁波平原发生多次海水入侵事件,但每个事件的地层记录存在空间差异。约6300cal.yr BP的海水入侵影响范围较大,在平原东北部和姚江谷地均有地层记录;约4500 cal.yr BP左右的风暴事件也在整个宁波平原有记录;约5300 cal.yr BP左右的海侵事件仅在平原西南部和姚江谷地发现地层记录。4)乌龟山、下王渡遗址地层还显示了极端事件对局部微地貌的塑造作用。例如:风暴作用使乌龟山遗址在大约6020 cal.yr BP之后成为隆起的缓岗;而奉化江的洪水,在河道附近形成天然堤,下王渡遗址的河姆渡古人生活在堤后沼泽。5)乌龟山遗址河姆渡文化层中Ca,Sr浓度的异常高值反映了他们对海产品的消费,说明古人类充分利用了滨海湿地提供的食物资源;Ba的高浓度特征所对应的砂砾、红烧土、陶片大量出现的现象,推测是古人类对沼泽环境的主动改造,使场地更为硬实,从而方便进入盐沼潮滩进行渔猎采集活动。另外,下王渡遗址良渚晚期的人工堆土出现于洪水地层之上,反映了古人类尝试着通过建造台地、抬高地面的方式抵御海水入侵和洪涝灾害的威胁。上述均反映了新石器时期古人类居住在沿海低地的生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