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国际贸易都是以跨境原则为基础进行统计,随着中间品贸易的兴起,这种传统的总量统计方式显现出了很大的局限性。为了真实地衡量国际贸易状况,“增加值贸易”测算方法逐渐受到各国的重视和认可。它采用投入产出技术,对本国产生的增加值部分进行统计,可以规避诸如对中间产品重复统计等传统贸易统计方式中的问题,更加全面地反映一国的实际贸易状况。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依靠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参与到国际分工当中。国家间的竞争已不单只是在产品层面上展开,还上升至全球价值链中进行角力。虽然生产链条日益延伸和扩散,各国借此获得了进入全球市场的机会,但是不同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所获得的贸易收益及真实的竞争力水平却并不相同。本文利用Stehrer(2012)的模型和WIOD数据测算中国在1995-2009年间的增加值贸易额,并与传统贸易统计方式测算出的数值进行了比较,旨在明确两种算法的差异。此外,在增加值贸易测算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GVC_Participation、 GVC_Income和RCA_GVC三个指标来定量地衡量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水平。通过Koopman et al.(2010)的模型和OECD-WTO数据测算出我国的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以及用Timmeret al.(2013)的模型和WIOD数据计算我国的全球价值链收益和产业的显性比较优势。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传统的贸易统计方式高估了真实的出口额,夸大了贸易的失衡程度。我国的出口贸易额被扭曲,扭曲程度在20%-40%之间,且呈现不断加大的趋势。2.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水平在不断上升,主要体现在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加深及全球价值链收益提高两方面。但制造业各产业间的竞争力却不尽相同,非耐用品行业和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较高,其他制造业产业的竞争力仍然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