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口支援政策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起初为缓解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推动偏远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政策的实施有效地鼓励了东部发达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转移支付,进而建立起了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横向财政失衡。在缩小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差距和民族地区长治久安,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并演变为比较成熟的对口支援模式。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自然灾害和国外势力等问题不断出现,要求我国政府必须适时作出决策,继续把解决西部偏远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作为首要目标,坚持对口支援的长效机制。
本文首先介绍了对口援疆政策的主要构成、影响因素和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第三章重点从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和政策实施的路径这三个层面对对口援疆政策进行解读。论文以河南对口支援哈密地区为例,通过实地调查获得一手数据,对河南对口支援哈密地区的工作的实施现状进行分析。进而针对对口支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以期更好地发挥对口支援政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