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动与转移,宅基地逐渐成为中国农村土地闲置率较高的类型之一。为解决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的现状,宅基地有序退出势在必行。本文以家庭因素为切入点,围绕“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农户宅基地退出模式”、“农户宅基地退出福利水平”、“农户宅基地退出补偿标准”等方面,对农村宅基地退出展开研究,为政府设计农村宅基地退出政策提出建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理论,探讨家庭生命周期与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之间的影响关系。研究发现,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存在家庭生命周期效应,处于不同阶段的农村家庭,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性。其中,形成期家庭和衰老期家庭有较高的意愿退出宅基地,初创期家庭和成熟期家庭的退出意愿较低,满巢期家庭退出宅基地的意愿最低。(2)基于双边匹配理论,构建宅基地退出主体与退出模式双边匹配模型,运用粒子群算法进行匹配求解。研究发现,不同的农村家庭类型与不同宅基地退出模式匹配度有一定的差异,组合宅基地退出模式的双边总体满意度比单一宅基地退出模式的双边总体满意度更高。其中,成长型农村家庭与“购房补贴”退出模式匹配,稳定型农村家庭与“宅基地换房”退出模式匹配,救助型农村家庭与“以地养老”退出模式匹配;(3)基于福利经济学理论与可行能力理论,构建农村家庭福利水平的测度模型,从农村家庭风险承载能力视角出发,利用面板门限模型实证检验农户宅基地退出与家庭福利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农户宅基地退出与家庭福利水平存在基于家庭风险承载能力的双重门限效应。其中,当家庭风险承载能力低于门槛值时,农户宅基地退出会抑制农村家庭福利水平的提升;当家庭风险承载能力大于门槛值时,宅基地退出能够促进其家庭福利水平的提升。(4)基于农村家庭发展能力理论,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的补偿标准体系,结合当地财政水平,测算出了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标准的合理范围为[1139.61,1273.14]元/m~2,并以提升农村家庭发展能力为目的,设计宅基地退出激励机制。本文的主要贡献是分析家庭因素对宅基地退出意愿、模式选择、福利水平以及补偿等方面的影响关系,在此基础上设计宅基地退出激励机制,从而把家庭发展与农户宅基地退出关系问题研究引向深入,为完善农村宅基地退出制度提供另一决策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