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伴互助这一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被首次提出,并于1983年被正式引入职前教师教育领域,作为教师发展的一种工具。在国外,同伴互助早已被引进教育实习,并且作为正式的项目开展。而在国内,同伴互助还没有得到广泛实施。但是,可以注意到,一种由职前教师自发进行的非正式的同伴互助在教育实习中得以广泛开展。现有的文献在研究同伴互助时,常常将关注点放在一种经指导的、正式的同伴互助。有关在教育实习中的非正式同伴互助的研究比较匮乏。为了给当前开展的非正式同伴互助提供指导意见,对这种非正式同伴互助的具体形式和起因进行研究很有必要。另外,作为非正式同伴互助的主要发起者和执行者,职前教师对其的看法和评价也值得研究。本文以华中地区某师范大学55名学科教学(英语)教育硕士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问卷,对非正式同伴互助的开展情况和其对教学技能的影响进行调查。同时,结合对8名实习小组长的访谈,深入了解非正式同伴互助的开展形式、开展原因以及职前教师对这种活动的看法。通过研究,本文拟回答如下研究问题:1)教育实习中发生的非正式同伴互助具体以哪些形式开展?2)职前英语教师开展非正式同伴互助的原因有哪些?3)职前英语教师如何评价非正式同伴互助?研究结果显示,非正式的同伴互助是在职前教师之中自愿开展的一种行为。其最常见的形式包括同伴观课、有两名或多名职前教师参加的正式或非正式的会议、课例分享以及随意谈话等。开展这种活动的原因包括职前教师自身动机和外部因素。职前教师自身动机包括缓解上课紧张情绪、期待反馈、个人成长需要以及情感支持。外部因素包括弥补导师指导的不足、实习提供的多样性以及便利性。另外,结果显示,职前教师认为非正式的同伴互助很有用且有必要。职前教师认为,坦诚、乐于分享、合作意识、批判性思维、信任、责任感是顺利开展非正式同伴互助的重要品质。另外,同伴的个人特质也被认为是非正式同伴互助的前提条件。而同伴间的平等地位则是成功开展非正式同伴互助的关键因素。根据调查结果,本研究指出了目前非正式同伴互助所面临的问题,并为指导职前教师开展非正式同伴互助提供了建议。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点。第一,由于职前教师开展活动前缺少计划,使得非正式同伴互助活动不系统,缺少持续性。另外,由于缺少相关培训,非正式同伴互助的效果没有最大化。第三,因为对同伴互助这一概念认识有限,职前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其重要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可以考虑在实习中安排正式的同伴互助活动。首先,展开相关培训,特别是对课堂观察的技能进行培训以及对同伴反馈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指导等。另外,可以强化同伴互助的概念,引导职前教师正确看待这一活动。对于职前教师来说,由于更亲近的同伴关系有利于非正式同伴互助的开展,所以应在实习小组内主动创造交流机会,增进同伴之间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