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脾系不是单纯的解剖学概念,它是关于人体形态结构、物质代谢、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的综合性系统。本文拟以研究脾系病位特征及其证候分布特点入手,探索运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建立脾系病位特征与基础证证型及其主症规范,总结脾系病位病性的证候组合规律,为建立科学、合理、实用的中医脾系基础证,也为构建五脏系统辨证体系提供研究思路与方法,更为提高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水平进行了原创性地研究与探讨。本研究应用文献研究方法,通过查阅古今相关文献,获得中医脾系证的全面信息,再通过临床表现和证型的频数分布建立数据库,找出脾系疾病症状特点,并拟定调查的脾系基础证证型,初步规范常见证型中的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通过整理当代中医院现存近1600份关于脾系病证的住院病案,对病案中各类证的临床信息进行统计,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处理,进一步规范脾系病位特征以及脾系基础证诊断标准,初步探寻脾系基础证与现代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的关系。总结全国各地26位中医诊断学专家的意见,对拟定的脾系病位特征及脾系基础证相关的指标体系进行评判。单一病位与单一病性组合的证是基础证。本文应用文献整理、临床病案调查以及专家征询的方法对脾系病位特征及其基础证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16个脾系基础证型:脾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脾阴虚证、脾不统血证、湿邪困脾证、热邪犯脾证、寒邪伤脾证、胃气虚证、胃阳虚证、胃阴虚证、胃火炽盛证、寒滞胃脘证、食滞胃脘证、胃脘气滞证、胃络瘀阻证。并对此16个基础证的概念、证候术语、诊断标准进行了规范,特别探讨了现代实验室及辅助检查作为诊断脾系基础证的临床参考信息,完善由主症、次症、舌脉、辅助检查四类临床信息有机组合而成的基础证的诊断依据。脾系基础证证型及其常见证候规范的确立符合临床证治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为进一步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乃至五脏系统辨证体系的最终建立提供了科学依据,奠定了方法学基础。辨证具有系统性和发展性,证具有特异性和稳定性。在分析五脏系统病位特征和各系统证的病位与病性组合规律基础上,基础证的规范研究能够指导临床辨治各种错综复杂的复合证,对提高中医临床诊断水平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