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的根本旨趣在于追求人生的解脱,也就是以超脱烦恼和痛苦,超越生死流转为人生的终极归宿。而涅槃就是佛教修行者所要达到的最终的解脱状态,涅槃问题也因此成为佛教的核心问题。对涅槃问题的探讨,不仅是一个宗教信仰的实践课题,更是一个哲学上的理论课题,必然涉及到何为宇宙绝对(本体)的问题。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说,涅槃就是指圣人脱离现象世界,达到与绝对(本体)合一的理想世界。本论文即以此为理论基础,来展开对佛教涅槃概念及问题的探讨。涉及的问题包括:何谓涅槃?涅槃的体性是什么?世间与涅槃的关系如何?如何证得涅槃?等等。本论文分印度佛教与中国佛教两大部分,主要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梳理各个时期的各个宗派或重要人物的涅槃学说,揭示佛教涅槃概念的演变和发展轨迹。论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的涅槃观本章分析佛教涅槃观念产生的印度哲学的源流,论述佛陀对涅槃观念的革新与发展,梳理印度部派佛教涅槃观的演变与发展。论文认为,原始佛教是以断尽烦恼达到心解脱的境界为涅槃,这不同于追求与外在实体合一的外道涅槃说。而早期部派佛教中的一切有部,则是以灰身灭智为最终的涅槃状态,同时又由于受外道实在论的影响,主张法体实有,所谓涅槃就是指与不变的法体合一,所以实有自体。与一切有部同时代的经量部,则反对有部涅槃实有之说,主张烦恼断灭假名涅槃,这实际上也是以心解脱为涅槃。经量部中的某些流派主张如来断结业生身入涅槃,仍有无漏法身,这开启了后来大乘佛教如来法身不灭的思想。本章还论述了《成实论》的涅槃思想,认为《成实论》的涅槃观念是对有部与经部涅槃思想的批判和总结。《成实论》主张见五阴性空为涅槃的观念,又与大乘中观学的涅槃学说相通。 第二章:印度大乘佛教的涅槃观(上)本章论述印度大乘佛教中观般若学和唯识学的涅槃思想。中观学从缘起性空入手批判了小乘一切有部实有涅槃观,提出诸法性空即涅槃的思想。中观学的诸法性空说并不是否定一切的虚无论,而是主张由诸法性空显现宇宙一元的实在,所谓涅槃不过是指破除对个体事物自性实有的戏论后,证入绝对实在的状态。这显然受到了婆罗门教梵神一元论思想的影响。由于主张诸法性空,相对当体即显绝对,所以中观学又主张世间即涅槃。在如来佛身的问题上,中观学提出如性、空性即如来法身的观念,所谓涅槃不过指是与如来法身同一的状态。大乘唯识学成立诸法唯识的学说,认为现象界的一切事物皆由阿赖耶识所造,不是实有,唯有真如才是绝对实有。所谓涅槃,就是指圣者转识成智后证真如的境界。真如并不是实体,而只是内在于世间的诸法本性。所谓转识成智证真如,就是指证见诸法本性,所以说证涅槃并不脱离世间,生死与涅槃不二。 第三章印度大乘佛教的涅槃观(下)本章论述印度大乘佛教涅槃观念最后的形式,即如来藏学的涅槃思想。大乘如来藏学认为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性,如来藏性也即不生不灭的如来法身。所谓涅槃,就是指证显众生本有的如来藏常住法身。本学派强调涅槃的妙有性,认为涅槃具有常乐我净四相,这不同于中观、唯识学的涅槃寂灭(空性)说。本章依据大乘如来藏学两部重要的经典,即《大般涅槃经》与《胜鬘经》来论述本学派的涅槃思想。认为,《大般涅槃经》中的如来法身来源于印度哲学的绝对实在者的概念,是受婆罗门哲学梵神思想影响的结果,明显地带有泛神论的色彩,但实际上又与中观学的法身概念相似,都是指一元的绝对实在。在得涅槃的方法上,《大般涅槃经》吸收了中观学的般若观空的方法,融般若性空与涅槃妙有为一体。《胜鬘经》则将如来法身定格为众生本有的自性清净心,这在印度佛教中首次以主体心性来诠释绝对实在。在涅槃问题上,《胜鬘经》是以见心性清净为涅槃,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自觉性。在得涅槃方法上,则注重在主体的心性上做功夫,强调离妄念见心性得涅槃。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佛教涅槃观本章梳理了佛教初传中国,中经关河般若学的吸收、消化,直到中国佛教涅槃学派的成立这一历史时期佛教涅槃观念的发展演变。论文认为,此一时期涅槃思想具有融合中印文化的特点,是中国人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对外来佛教进行吸收和消化的结果。本章论述了此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佛教学者的涅槃理论,包括慧远、僧肇及道生的涅槃学说。慧远的涅槃思想是综合中国传统哲学中灵魂不变、玄学的证体达本,以及印度小乘毗昙学的结果。僧肇则是用玄学的语言来表达中观般若学性空涅槃论,同时又糅合了中国庄玄学圣人境界的学说,体现了玄佛合流思潮的影响。竺道生则是中国佛教涅槃学派的代表,是对涅槃问题作系统而深入阐释的学者。他提出了实相本体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证体达本、实相理显即涅槃的学说。竺道生又强调众生本具觉性,所谓证涅槃也只是自我觉性显现的结果。在证涅槃的方法上,他提倡顿悟说,强调对实相的当下证悟。竺道生的涅槃思想是对儒家心性学、道家体道境界论与佛教涅槃学说作高度融会、贯通的结果。 第五章:中国隋唐佛教的涅槃观佛教在传入中国后,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消化与吸收,到了隋唐时期正式进入独立创宗的阶段,这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本章选取最富中国化特色的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作为中心,来探讨隋唐佛教涅槃学说的具体内涵及其特点。论文认为,此一时期的佛教涅槃学说的一个重点问题,即是关于世间与涅槃的圆融不二。而各宗派佛教也都是从心性论的角度来沟通世间与涅槃,使二者相即不二。天台宗从一念三千理论出发来论证涅槃与生死的不二,认为众生介尔一念无明妄心即具三千世界。而无明即法性,法性即无明,由无明无性当体证得法性,即得涅槃,所以是不断生死而得涅槃,不断九界而成佛界。华严宗则主张真心说,认为真心不变随缘起现一切世间法,同时真心能彻入缘起事相,使生死世间法全幅映现于真心法界而超升成涅槃界的真实存在。禅宗通常不讲涅槃的概念,但禅宗所说心解脱的境界,无疑就是涅槃。禅宗又称为心的宗教,认为明心见性即得涅槃。涅槃并非是遥远的彼岸世界,而就在现实世间。禅宗是以明心见性的方式,实现了生死与涅槃的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