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周原即是周文化遗存之重地。汉、宋文献中均有关于周原出土铜器的记载。清至民国期间,周原先后出土铜器百余件,只惜于国家动荡,外强侵略,多数已流亡海外,成为各国博物馆中的收藏鉴赏品。直至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周原考古工作的开展,周原青铜器的学术价值才得以显现,青铜器的研究也有了真正的科学基础,成为探究周文化的重要资料。周原青铜器数量之多、品级之高、集中程度之密,皆为西周之最。历年来,一直是学者们热衷探讨的课题,也是各家争论的焦点,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就。而过去往往是偏重某一方面的研究,尚无针对周原铜器进行综合性研究的文章。本文从遗址范围的确立,至青铜器资料的收集整理,经过对类型、断代、分期、纹饰、组合等方面的研究讨论,为周原铜器深入全面的综合研究填补了空缺。广义的周原,全长70余公里,宽20余公里,总面积达数百平方公里。在这样大的范围之内,出土铜器点零星的散落各地,相互之间并无直接的关联性。而出土铜器最为密集之地,即是狭义周原的范围所在。今岐山县与扶风县境接壤处,约20平方公里才是出土青铜器核心区,也是我们研究的范围所在。周原考古工作开展以来,仅核心区范围内,就发掘出土青铜礼容器429件。当中161件出自于墓葬,198件出土于窖藏,其余部分是群众劳作时偶然间的发现。此外,我们还在文献资料中,找到106件确切出土于周原的传世器,使得四散的周原青铜器重新得以归合。基于以上较为全面的基础材料,将研究工作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按各类器形间的差异构建出器物的型式关系,为周原铜器的时间框架建立起空间体系。为加强推进西周铜器断代研究工作,从器形、纹饰、铭文所反应出的风格特征,将周原铜器归为不同属性的类别。提出并明确了商人铜器、殷遗风铜器、周人铜器的界限,以及存在的差异。按属性类别对器物的时代进行了推断,使周原青铜器在时间上有了定位。以各类器形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依据,将周原铜器分为四期。并结合类型分析与断代研究的成果,构建出周原青铜器的发展演变谱系。为西周铜器发展序列提供了实用的参考价值。其次,考古学研究中对青铜纹饰的关注较少,也是铜器研究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以往纹饰的专向研究,多是从大范围对一类纹饰发展的纵观,实际上往往忽略了器类间的差异。器形间的关系考虑不足,也会影响断代工作的准确性。而周原纹饰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且80%以上的青铜器都有纹饰。通过对纹饰的整理分析,将纹饰布局方式分类探讨,认为周原青铜器纹饰,是动物纹饰向几何纹饰转变的有力证据。而这种改变是基于思想认识、审美观念等精神层面的变化。也是在统治阶级与社会制度的变迁下逐渐形成的。因此,我们认为纹饰与礼制的演进是相互作用和并行的关系。也是西周器用制度发生变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最终,通过对周原地区的族群构成的讨论,将青铜器的族属与墓葬腰坑等信息相结合,用以确立墓葬单位的族属性质。从随葬青铜礼容器的组合方式及变化规律,来讨究器用制度的构成和演变方式。在这些问题上,不仅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还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对探讨周原墓地性质、礼制礼法等方面有一定的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