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血止痒方为临床经验方,在“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法治则基础上经四物汤、止痒散和黄芪防风汤化裁而来,由当归、黄芪、川芎、白芍、防风、生地黄、丹参、苦参及地肤子九味药组成,用于治疗血虚风燥所致的皮肤瘙痒症。本文从补血活血作用、止痒作用、抗炎作用和免疫抑制作用四个层面对其进行药效评价;采用UPLC-MS/MS高分辨质谱技术对该方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入血原型成分进行鉴定;依据入血成分分析对主要成分进行定量,确定质量控制指标及标准,并对各个药味进行薄层鉴别。1.和血止痒方药效学评价通过皮下注射乙酰苯肼制备小鼠血虚模型,连续给药15 d,末次给药30 min,眼眶采血,测定全血RBC、HCT、HGB值。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动物外周血中HCT、RBC和HGB含量显著降低(P<0.01);同时皮下注射乙酰苯肼后,小鼠基本体征出现血虚证的症状,表明血虚疾病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组显著提高了小鼠外周血中RBC、HCT和HGB的含量(P<0.01)。表明和血止痒方具有一定的改善小鼠血虚作用。通过尾静脉注射0.05%右旋糖酐诱导小鼠瘙痒,记录30min内小鼠瘙痒次数及持续时间。结果显示,尾静脉注射右旋糖酐可明显增加小鼠瘙痒次数(P<0.01)和瘙痒总时间(P<0.05),表明瘙痒模型造模成功;此外,三个剂量组均能缓解小鼠瘙痒症状,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组显著降低了小鼠瘙痒次数和瘙痒总时间(P<0.05),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在瘙痒次数、瘙痒时间和瘙痒总时间与模型组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高剂量组效果最佳。通过毛细管通透性实验构建小鼠急性炎症模型,尾静脉注射0.5%伊文斯蓝液(Evans Blue),腹部皮下注射0.1%磷酸组胺,剪下小鼠腹部蓝色皮肤,剪碎后浸泡于5 ml丙酮:生理盐水(7:3)中24 h,离心(3 000 rpm,15 min)后取上清液于610nm下测定其吸光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组能显著抑制磷酸组胺引起的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P<0.05),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具有极显著抑制作用(P<0.01),且中剂量组效果最佳。免疫抑制实验选择迟发型超敏反应和碳粒廓清实验。迟发性超敏反应:给药前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小鼠腹部去毛处均匀涂抹0.5%的2,4-二硝基氟苯(DNFB)致敏,给药三天强化一次,末次给药1h,将0.2%DNFB丙酮橄榄油溶液均匀涂于小鼠右耳激发,左耳涂抹丙酮橄榄油,激发24~48h。结果发现,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右耳肿胀度显著升高(P<0.01),脾脏指数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小鼠耳肿胀度显著降低,其中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和血止痒方对DNFB所致的迟发性超敏反应模型有明显抑制作用,但是对DTH小鼠的脏器指数作用不大。碳粒廓清实验:连续给药14d,末次给药30 min后,尾静脉注射印度墨汁0.05 ml/10 g体重,分别在注射2 min和20 min使用定量采血管取血20 μ1溶于2 ml 0.1%Na2CO3,摇匀后于640 nm测定OD值。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各给药组可降低碳粒廓清指数和吞噬指数,其中中剂量组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综上,和血止痒方具有改善血虚、止痒、抗炎以及一定的抑制免疫作用。2.基于LC-MS的和血止痒方主要化学成分及入血成分研究采用UPLC-Q-Exactive轨道肼高分辨质谱技术,鉴定和血止痒方主要化学成分,通过优化液相条件以及色谱柱,实现中药复方复杂体系中化学成分的分离和分析。为了获得更为全面的化合物信息,采用正、负离子模式进行检测,根据一级、二级MS/MS高分辨数据,结合数据库和文献报道,共鉴定出160个色谱峰,主要为苯丙素类、苯酞类、生物碱类、萜类、苷类、黄酮类以及有机酸类化合物,全面解析了和血止痒方的化学成分。由于存在某些成分来源不明的情况,故又对各单味药在同条件下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确定各成分来源。同时对经口给药大鼠血浆同样采用UPLC-Q-Exactive轨道肼高分辨质谱技术分析其入血成分,发现42个和血止痒方原型成分。上述结果为和血止痒方的作用机制及质量控制研究提供了基础。3.和血止痒方6种成分定量分析及薄层鉴别定量采用超高相液相(UPLC)分析和血止痒方中阿魏酸、芍药内酯苷、升麻素、升麻素苷、洋川芎内酯H和毛蕊异黄酮6个主要成分的含量。结果显示,在考察的浓度范围内,目标成分线性关系良好(R2>0.9958),精密度RSD<2.98%,重复性RSD<2.93%,回收率(n=9)均在92.06%~110.58%,RSD均小于3.91%,结果表明,该方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分析快速、准确、可靠,可用于定性、定量检测和血止痒方主要化学成分;采用TLC法,建立了和血止痒方中九味药的薄层定性鉴别方法,为有效控制质量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