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农民劳动者为创作核心的农村题材小说是当代文学现实主义创作潮流中的重要部分。在80年代的历史转型期,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语境的革新,农村劳动题材小说的创作焕发了新的活力,同时在中国乡村传统伦理秩序与现代文明文化观念的对冲下,其文化意义产生了新变革。本文所讨论的农民劳动关系的概念,实质上是在价值观念、文化心理与身份重构的多方张力作用下,当代农民自觉形成的具有固定性典型性的生存状态。而80年代的农村题材小说不仅仅是完全的呈现和还原了当代农民的生存状态,在文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作家对农民命运的走向新一轮的思考与讨论,也赋予了8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崭新的文化特质与思维印记。本文将就80年代历史转型期下的农民劳动关系重构与革新问题展开探讨,文章在绪论与结语外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时代背景与文化语境的宏观角度上,分析8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中农民劳动关系变革产生的动因。在这一时期,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推动了以80年代初期为分水岭的新型社会经济环境的衍生。历史转型期下的社会经济环境为农民劳动关系的转型提供了动力。一方面,80年代新一轮的土地改革,对基数庞大的中国农民和根深蒂固的农业生产方式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农民的生存状态步入了截然不同的新阶段,土地改革为农民劳动关系转型提供了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商业文明迅速涌入封闭的农村环境,农民劳动者朴素的价值观念在不断偏移,这为其劳动关系的变革提供了思想条件。此外在文化语境方面,80年代初期,权力话语体系对于文学创作的掌控呈现弱化趋势,曾经占据文坛创作主流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走向衰落。而作为革命现实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题材小说在承袭过往重担的基础上需要找寻新的出路。第二部分探讨了农民劳动关系在思想观念层面上的重构与异化。在社会结构重组的历史时期,农民的原生劳动观念和价值选择不断的进行着新的重构与对传统的偏离。传统的思想观念在不断的异化和被重铸,农民劳动者的尊严得以重建,开始在劳动生产及社会发展层面上具有主人公意识。农民的文化心理得以与时代同调。但同时,以金钱利益为主导的价值观不断冲击着农民淳朴的传统道德观,农民的价值观念变化呈现出一种纠结和矛盾的发展态势。第三部分从文本层面入手,通过理清农民劳动者形象的类型化脉络,来还原农村劳动关系践行者的真实样貌,从最直观的角度来探究人物劳动行为发生和衍变的基础。在这一部分,类型的划分的基本准则,是文本所呈现出的人物自身对于个体生存状态态度的差异。从大体上而言,因袭了传统文化重担的老派农民劳动者,力求改革艰难摸索的新生代农民劳动者以及急切追逐城市文明,心理失衡的“农民工”形象共同构成了80年代农民劳动者形象的维度。第四部分探讨了8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中劳动关系的转型作为文化概念的意义,以及在随后的90年代文学与之后不同的历史时期,劳动关系概念在文学作品中的衍变与对它的反思。在80年代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农民的生存状态潜藏在新时期开拓的热烈局面下,始终作为中国当代社会的重要问题存在于诸多文学作品中。本文所选取的劳动关系概念,作为农民生存状态与文化心理研究的一个较为新颖的切入点是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含义的。此外在80年代以后的历史时期,劳动关系的概念仍然作为具有接续性和历史性的文化概念持续衍变的,值得后来者持续关注与研究。本文以8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中农民劳动者的劳动关系转型为切入点,力求对处在历史转型期的农村题材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特质进行深入详实的探讨,并且以新颖的学术角度探析当代农民生存状态与文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