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义视角下《玉米》英译本翻译策略研究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sdly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毕飞宇所著的《玉米》是一部充满中国文化特色的小说。该小说荣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由著名翻译家葛浩文先生所译的英译本Three Sisters荣获2010年度英仕曼亚洲文学奖,毕飞宇成为继姜戎和苏童之后第三位夺得该国际大奖的中国作家。《玉米》成就了毕飞宇在英文世界的名声,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优秀的英文翻译。因此,从功能主义视角研究《玉米》英译本的翻译策略很有必要。  功能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之后迅速发展成为新的翻译理论。它继承了传统理论中的合理成分,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领域。功能主义认为翻译是一项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在翻译行为中,译者处于中心地位,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行为并且直接影响翻译策略的选择,因此,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来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  对于葛浩文英译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国学者多集中于探讨译者对原文的删减与改写。恰恰相反,葛浩文夫妇在翻译《玉米》时,几乎没有删减与改写。一方面,译者主要采取了异化的翻译策略,以保留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语言,传播中国特色文化。另一方面,考虑到文章的可读性及目的语读者的接受情况,译者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因此,在现当代文学翻译中,为了提升中华文化竞争力,译者应尽量争取异化,在难以异化的情况下,则应退而求其次,进行归化。异化与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本文将在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论证这一观点。  本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章简要介绍小说、作者以及译者。第二章包括两个部分,即前人对作者、作品和译者的研究,以及对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研究。第三章从功能主义视角探讨《玉米》英译本中归异化翻译策略的运用。第一,葛浩文夫妇采取了异化的翻译策略,主要体现在俚语谚语、政治性话语、比喻修辞和称呼语上。第二,译者为了照顾目的语读者的接受情况,辅以归化的翻译策略,主要体现在部分难以异化的俗语以及特定的方言口语上。第四章总结归异化翻译策略在翻译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在翻译过程中的得与失。第五章简要论述论文的研究发现及局限性。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玉米》英译本的翻译策略,以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提供参考,加快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出去的步伐。
其他文献
化妆品商标的翻译已成为翻译领域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逐渐认识到商标翻译的重要性并且对于商标的翻译产生了日益紧迫的要求。很多商品
伴随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媒体语篇已经引起语言学者们的关注,并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但是,相关研究主要关注新闻语篇,包括新闻报道、新闻评论、社论以及新闻访谈等。作为媒体
期刊
期刊
AIM:To test the effect of the dephytinization of three different commercial infant cereals on iron, calcium, and zinc bioavailability by estimating the uptake,
期刊
在我看来,“逐梦他乡重庆人”全媒体大型人物故事寻访活动之所以成功是基于三点因素,分别是:打动人心的故事所带来的有效传播,全媒体报道对传播效果的有效增强,以及通过举办
查尔斯·金斯利是十九世纪英国文化批评传统中的中坚力量和基督教社会主义运动的先锋领袖,其小说《酵母》、《奥顿·洛克》和《水孩》体现了作家对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反思,具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