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革命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同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理论,是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理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至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发挥着它的当代价值。但是目前学术界对新民主主义社会中辍的原因存在着较多分歧,因此本文力图通过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理论渊源、基本内容和历史实践进行梳理,揭示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内涵不断变动的社会。对其变化的原因和影响的分析有助于对新民主主义社会中辍的原因进行更加透彻的探究。同时对于与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相似之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可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内容本文总共分为五个部分来进行阐述:第一部分,分析并归纳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三大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构想、列宁关于“落后国家革命”的理论、中共早期领导人关于中国革命前途的理论探索。它们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产生提供了逻辑起点和历史基础。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形成、发展与初步实践。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在苏维埃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萌芽,在抗日战争时期正式形成,在解放战争时期进一步发展成熟。同时,通过对抗日革命根据地边区以及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新民主主义社会初步实践的描述,力图展示出新民主主义社会在不同时期,其内涵的悄然变化。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全面实践。1949年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成立后,在《共同纲领》的规定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实践,使新中国在成立三年内就焕然一新,其中社会主义因素的领导地位和决定作用越来越突出。第四部分,研究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中辍的原因。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初步实践和全面实践过程中内涵的逐渐变化,说明新民主主义秩序是“立而不确”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因素的主导地位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前途的内核决定了它的过渡性和阶段性以及对资产阶级政策的发展变化。新民主主义秩序本身的“立而不确”,加之1952年底社会主义因素取得了压倒式的优势,国家具备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同时又在受到建国之后国际形势变动以及苏联方面的影响下,1953年毛泽东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新民主主义社会随之中辍。第五部分,比较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联系和区别,说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修缮与升华;归纳总结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留下的宝贵的经验教训,它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性质、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向,搞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和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