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着眼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不足之处,对锻炼意向到行为的转换过程进行了探讨。首先以282名大学生为研究参与者,对引用的两个国外的量表(锻炼自我效能量表和锻炼社会支持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结果表明引用的两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和结构效度,并将它们作为后续研究的测量工具。随后,在山东省和辽宁省的两所普通高校中对325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讨论在计划行为理论中计划、自我效能及社会支持这三个变量对锻炼意向和行为的解释与预测能力,以及它们在意向到行为过程中的作用。据此将第三变量引入计划行为理论的模型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检验。最后,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及前面的研究结果对锻炼行为进行干预。结果显示:1)计划行为理论中的变量共解释意向方差的47.3%(F=96.104,p<.001),共解释行为方差的28.3%(F=63.657,p<.001),行为控制感的预测行为的效果不显著。2)加入计划、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后解释意向方差提高到了60%(F change=25.071,p<.001),比原预测提高了12.7%。行为的预测提高到了41.4%(F change=17.697,p<.001),提高了13.1%。3)在意向——行为关系中,计划、社会支持(家人的社会支持和朋友的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起中介作用。同时朋友的社会支持有一定的调节作用。4)通过提高自我效能和提供社会支持也能够增加锻炼行为。本研究建议如下:家庭和学校应该为锻炼者提供适当的环境,表示对锻炼的提倡,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态度。其次,要使锻炼的意向转化成行为,有必要鼓励个人对锻炼行为进行计划,家人和朋友应当提供一定的社会支持来促进个体形成规律的身体活动,可以是口头上表示,或者参与个体的锻炼。此外设法增加个体的自信心,个人完成任务的经验,替代经验,口头说服教育都是有效可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