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作为中央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措施,要达到其既定的目标不仅要有高效的传导机制,也需要各微观主体——地方政府、银行、企业、消费者的积极配合。但在现实中,由于参与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所以其决策产生的结果可能与货币政策既定的目标不一致,导致货币政策效率降低。本文以地方政府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为了追求本地区经济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投资行为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对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梳理了有关地方政府职能定位、地方政府投资行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地方政府投资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关系的国内外研究文献;其次根据地方政府行为理论以及我国的现实情况分析了地方政府产生投资冲动的原因以及投资的影响因素等;再次通过货币政策传导的利率、信贷渠道分析了地方政府投资行为对货币政策的响应程度,研究了地方政府投资如何影响总产出和物价,最终对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影响;最后利用我国的经济数据建立两个6变量VAR模型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投资行为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货币政策的变动会引起地方政府投资行为的变化,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力由大到小依次是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利率,但相对于扩张性货币政策,地方政府投资对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敏感性不强;数据显示我国地方政府投资常年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它的增长直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并带动地方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增长,引起地方总产出增长,但同时导致通货膨胀,最终降低货币政策有效性。本文在最后对规范地方政府投资行为,进而更有效地传导货币政策提出了政策建议,包括优化财政分权和分税制、完善绩效考核制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提升地方政府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本文的创新是将地方政府假设成追求本地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利用数据实证我国地方政府投资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现实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