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灰飞虱基因qSBPH5的精细定位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dhdhfdhsd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Oryza sativaL.)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保证水稻生产对于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水稻的生产过程中,病虫害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稻飞虱(Rice Planthopper)是水稻生产的头号害虫,其中灰飞虱(Small Brown Planthopper,SBPH),寄主植物范围最广,不仅危害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植物,吸食韧皮部汁液,造成叶片枯黄,甚至整株死亡,还是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和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等病毒病的传播介体,引起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玉米粗缩病、小麦丛矮病等多种病毒病害,严重威胁水稻及其他禾谷类作物的安全生产。目前,对灰飞虱及其传播病毒病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农药,由于灰飞虱群体数量大,迁飞能力强,传毒瞬时等特点导致防治效果较差。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增加了农业成本,还严重污染环境,杀害灰飞虱天敌,破坏农田生态平衡,诱导灰飞虱抗药性的产生。目前认为防治灰飞虱及其传播病毒病最佳的方式就是抗虫品种的选育和应用。筛选抗性资源和挖掘抗灰飞虱基因是育种应用的前提与基础。为此,本研究利用一个N22与USSR5重组自交系群体中的高抗灰飞虱家系NU3,进行了抗灰飞虱基因的挖掘及功能初探,主要结果如下:1.亲本NU3高抗灰飞虱接种灰飞虱14天后,感虫品种粳稻USSR5的死苗率为100%,而抗虫亲本NU3的死苗率仅为24.24%,同时推广品种宁粳7号(W030)的死苗率为75.5%,结果表明,NU3高抗灰飞虱,USSR5高感灰飞虱,可以利用NU3作为抗源进行抗性基因的挖掘。2.NU3抗灰飞虱的遗传分析为了研究NU3抗灰飞虱机制,利用抗虫亲本NU3与感虫亲本USSR5回交,构建次级F2:3遗传分离群体。利用改进的苗期集团鉴定法完成了 181个F2:3家系的灰飞虱抗性鉴定,从中选取了 112份重复性较好(重复间误差<15%)的家系进行抗灰飞虱的遗传分析。这些家系的抗性等级从0~9级呈连续性分布,表型分离比为49:41:22,卡方测验表明RR:Rr:rr的分离比不符合1:2:1,表明NU3抗灰飞虱的表型可能是受多个基因控制。3.NU3/USSR5-F2:3群体定位抗灰飞虱基因利用11个极端抗虫和11个极端感虫家系,进行初连锁分析,分别在第4和5两条染色体上发现连锁迹象,进一步构建了第4和5染色体的连锁图谱,结合112个F2:3家系的表型,进行抗灰飞虱QTL分析。结果在第4和5两条染色体上检测到两个抗灰飞虱QTL位点qSBPH4和qSBPH5,分别位于标记RM16335~RM6659和RM405~RM169之间,LOD值分别为2.5和3.5,贡献率为14.2%和14.3%。4.qSBPH5的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为进一步对qSBPH5进行精细定位,从NU3/USSR5的F2:3家系选取仅含有qSBPH5位点,且基因型杂合的单株,自交产生F3:4、F4:5和F5:6群体,从中筛选重组单株,并不断开发加密分子标记,最终将qSBPH5精细定位在80kb的区间内。然后结合基因组测序和灰飞虱诱导表达分析的结果,确定了两个候选基因LOC Os05g09480和LOC Os05g09520。并对这两个基因进行了转基因验证。5.生长素负调控水稻的灰飞虱抗性候选基因ORF3编码OsIAA16,是一个生长素信号的抑制子。不论是外施生长素处理后,还是内源生长素含量增加的突变体都表现出高感灰飞虱的表型。进一步,对两个生长素下游响应基因的突变体osarf2和osarf14进行灰飞虱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这两个突变体的灰飞虱的抗性较野生型显著增强。综上所述,生长素负调控水稻的灰飞虱抗性。6.钙调素结合蛋白ORF7参与水稻灰飞虱抗性候选基因ORF7编码钙调素结合蛋白。敲除抗虫品种中的ORF7基因能够显著降低其对灰飞虱的抗性,反之将抗虫等位基因转入感虫品种能够显著提高其的灰飞虱抗性,表明ORF7参与了水稻灰飞虱抗性。已有研究表明ORF7通过正调控BR信号调控水稻粒宽。为此,我们对BR下游信号相关基因OsGSK2和OsDLT的转基因家系进行了灰飞虱抗性鉴定,结果发现BR信号通路负调节对水稻灰飞虱的抗性。上述结果表明,与调控粒宽的机制不同ORF7可能通过其他途径调节对灰飞虱的抗性。之后通过IP-MS进行了ORF7互作蛋白的筛选,并获得了几个候选的互作蛋白。上述抗灰飞虱基因的精细定位,为水稻抗灰飞虱基因的克隆和机制阐明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新的材料。
其他文献
水稻黑条矮缩病近年来在我国多次爆发流行,是危害最为严重的粮食作物病毒病之一,严重危害我国粮食生产。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侵染造成。感病植株通常表现出矮缩、分蘖增加、叶色浓绿等症状。因此,深入研究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与植物寄主的相互作用,探索其传播,致病机制等问题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该研究也为今后挖掘、创制优良的抗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往往会遭受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其中,干旱胁迫和盐胁迫是危害植物生长发育的两个主要胁迫因素。且干旱、半干旱地区和盐碱地区面积逐渐扩大。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因此,发掘抗旱、耐盐棉花重要基因资源,解析这些基因的抗旱、耐盐机制,进而改良现有品种抗旱、耐盐性状,培育耐逆新品种(系)是棉花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Rab蛋白是小G蛋白中成员最多的一个蛋白亚家族,在生物胁迫及非生物胁迫中起关键作
茶树作为一种丘陵山区重要的经济作物,常种植于土壤偏酸的地区。在酸性土壤条件下,重金属胁迫常有发生。铜(Cu)和镉(Cd)胁迫是茶树经常面临的两种重金属胁迫类型。Cu和Cd胁迫影响茶树的生长发育和内含成分,造成茶叶产量和品质的下降。因此,挖掘抗重金属相关的途径和基因显得至关重要。Cu和Cd胁迫下活性氧的激增对茶树生理生化造成极大影响。抗坏血酸(AsA)和谷胱甘肽(GSH)的合成与再生是植物清除活性氧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是水稻生产的主要任务。但是,我国水稻高产大多以基于施用高量的化学肥料来获得。由此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是农业生态系统中氮素循环的两个重要过程。充分挖掘作物吸收利用氮素的遗传潜力是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重要途径。因此从当前大面积推广的水稻品种中选育氮高效水稻,评价它们的减氮增效潜力,然后在解析水稻高效吸收利用氮素的生物学机制的基础上,提出
随着全球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城市扩张带来了土地资源的占用和消耗。大范围路面硬化减少了城市透水面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为避免雨水在不透水地表汇集,往往通过对雨水管道整改,实现大暴雨级别时雨水的快排功能,但这种方式只是暂时减缓了城市内涝,且大量雨水资源被白白浪费。而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强调了充分发挥城市自然下垫面的透水保水功能,将城市看作水分涵养系统,雨水充沛时可以将其吸收至保水层,短缺时可以通过人工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五谷、肉、鱼、奶及相关加工副食品的种类和数量也不断丰富,兽药在保证动物源性食品的供应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环丙沙星作为新型、高效、广谱的人工合成抗菌药物,具有多种功能如加快动物生长发育速度、提高动物源性产品品质、降低动物发病率及死亡率等,在水产养殖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对于该类药物的过度滥用常常导致其在水产品中的残留量超标,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危害。中国、北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动物产品品质的要求也逐渐上升。在集约化养殖情况下,常在动物日粮中添加一些饲料添加剂以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和产品品质。B族维生素是水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1、B2、B6、B12等多种维生素,在机体内彼此协同,共同调节机体的代谢活动,是促进动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早期的研究资料显示,反刍动物瘤胃中的微生物可合成B族维生素,因此在饲养过程中不需要额外添加。但近年来的研究表
随着全球变化与植物群落关系研究的深入,植物功能性状作为连接植物形态、结构与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的桥梁,吸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运用基于性状的途径来研究植物对环境的响应及其对生态过程的影响,以深入理解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的调节机制。目前有关植物功能性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陆地生态系统地上部,而对于地下部分的根系仍关注较少,并且多局限于物种水平。细根作为植物地下部重要的器官,其功能性状随氮沉降的变化规律能够反映植
微生物广泛的存在于自然界中,在动物体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微生物群落与正常生理功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微生物群落紊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甲壳动物作为无脊椎动物类群之一,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胚胎发育时期为甲壳动物重要的发育时期,然而,关于甲壳动物胚胎发育时期的微生物研究并不充分。本研究以罗氏沼虾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16SrDNA高通量测序的技术手段,探究了罗氏沼虾胚胎在受精卵(OM1)、卵裂期(OM2)
麦长管蚜是小麦上一种严重的害虫,一般在小麦叶片上利用高度专化的口针刺吸韧皮部汁液。植物韧皮部防卫(phloem-based defence,PBD)反应受MYB转录因子调控,是抵御昆虫侵害和抵抗病原物的一种有效机制。PBD可形成的凝集素蛋白质和胼胝质作为植物对抗蚜虫的物理屏障。植物表面蜡质也是植物对抗外界恶劣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屏障,可以阻碍害虫寄生和影响植食性昆虫对植物的取食。转录因子MYB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