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在对山东省一线运动员和二线运动员数场国内外比赛中技术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运动员常用和薄弱的技术动作进行测试分析,找出运动员技术动作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揭示身体各关节运动轨迹以及击打力量之间的关系,提出技术动作薄弱环节的训练方法等。对运动员后续的训练提供有力的支撑,为该项目由潜优势项目向优势项目转变做出贡献。研究方法:通过Kistler测力台和SONY高速摄像同步测试,对5名山东省现役64公斤级男子一线运动员(年龄:23.5±2.3岁,身高:180.7±3.5厘米,体重:63.6±1.5公斤,训练年限:4年以上)和5名二线运动员(年龄:16.5±1.7岁,身高177.4±2.2厘米,体重64.8±2.3公斤,训练年限2-4年)前直拳技术进行运动生物力学分析。研究结果:1.运动学分析拳击打瞬间山东省64公斤级男子一线拳击运动员速度最大值为7.1±0.7m/s,肘关节为126±8度,蹬地脚膝关节角度为165±5度;二线运动员速度最大值为6.4±1.1m/s,肘关节角度为108±12度,蹬地脚膝关节角度为145±6度。一线运动员的速度损失值为0.52±0.17m/s,二线运动员的速度损失值为0.80±0.25m/s。2.动力学分析山东省64公斤级男子一线拳击运动员垂直方向最大蹬地力为1.05±0.09倍体重,垂直方向最大打击力为5.88±0.21倍体重;二线运动员垂直方向最大蹬地力为0.59±0.12倍体重,垂直方向最大打击力为4.60±0.18倍体重。结论1.山东省64公斤级男子一线拳击运动员的前直拳速度比国外优秀运动员拳击速度小;一线运动员打前直拳时,从肩到拳过程中技术环节存在缺陷。2.山东省64公斤级男子二线拳击运动员蹬伸不完全、蹬地力小、肩髋转动幅度小、速度损失大,影响击打力量、击打距离和击打最大速度。3.山东省64公斤级大部分男子拳击运动员出拳时的发力顺序不是严格按照下肢-躯干-上肢这个顺序,部分运动员蹬伸不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