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阐述了企业兼并重组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五种:一是规模效益理论,即兼并后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导致经营成本下降,利润增加;二是市场势力理论,即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可以加强垄断程度,扩大市场势力,获得超额利润;三是低成本、低风险扩张理论,即企业通过兼并方式,可以降低进入新行业的障碍,并利用原有企业的资源,减少了扩张的风险和成本;四是交易费用理论,即节约交易费用是企业改变结构的唯一动力,企业兼并实质上是企业组织对市场的替代,是为了减少生产经营活动的交易费用;五是价值低估理论,即当一家公司对目标公司的估价高于市场对该目标公司的估价,兼并就可能发生。 文章还总结了资本主义企业兼并重组的发展历程。指出资本主义企业兼并重组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五次高潮,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 在上述基础上,文章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兼并重组的实践历程、发展现状,并总结了其作用、特征等。 我国国企兼并重组经历了一个发生并逐步发展的历程。1984年,为了减少财政负担,开始出现了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的现象;1987年,党的十三大以后,形成了第一次兼并高潮;1989年起,在宏观经济紧缩的情况下,政府加强了在国企兼并中的作用,出现了强制性的企业合并;1992年我国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企业兼并成为国企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并的形式日渐丰富。 国企兼并重组的出现和发展,从整体上看,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一是有利于调整国民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二是有利于优化产品结构;三是有利于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实现规模效益;四是有利于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加快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完善。 在经济转轨时期,国企的兼并重组主要有五大特点:一是决策主体的多元化;二是主要以债务承担为主;三是企业兼并目标的多元化;四是在兼并价格的确定上体现两重性;五是总体上仍处于不规范的状态中。 本文在总结国企兼并重组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提出了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权问题。改革以来,国企有了一定的资产占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但是产权关系仍未理顺,存在产权主体虚置,产权边界模糊等弊病,导致所有者的代表不明确,资产的责任主体难以形成,企业无法按照市场规则运行。 二是行政干预问题。在国企的兼并重组中,政府存在过度干预,主要有行政命令拼凑、强制“优势企业”吞并“劣势企业”、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等现象,导致企业兼并重组中的非市场行为,不利于国企按照经济规律正常发展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是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目前国企兼并正处于发展阶段,资产评估不规范,影响了企业进入兼并市场的积极性,致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同时在企业兼并中,普遍存在场外交易、缺少公开的竞争环境,导致有形或无形资产的流失。 四是资本市场发育问题。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尚处于发育阶段,中介机构不够规范,资本市场不发达,致使企业在兼并重组中往往不能得到资金支持,影响了企业兼并重组的顺利实施。 五是法律制度问题。目前我国在企业兼并重组方面的立法相对滞后,而且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多,需要逐步改进;目前国内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法律体系,不利于规范企业兼并行为。 六是职工安置问题。目前国企在兼并重组中有大量的冗员需要安置,在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俊全的情况下,对国企兼并重组的顺利实施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针对国有企业兼并重织面临的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和初步探讨,提出了国有企业兼并重组的对策: 一是坚持市场化的目标模式。首先要推进兼并主体的巾场化,使国企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其次要推进兼并手段和方法的市场化,摆脱现存的浓厚的非市场化特征;第三是推进兼并市场竞争化和兼并价格的市场化,要消除政府对兼并价格的不正当干预,并逐步培育竞争性的兼并市场。 二是进一步规范产权交易。首先要明确产权关系,要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资产经营和管理机构;其次要通过建立“三级授权经营制”来构建有效的国有资产运营和管理体系:第三是完善和规范产权交易市场,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要对相关主体做出明确要求。 三是规范政府行为。要建立和完善行使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的机构,使它直接对人大负贾,为企业兼并重组的市场化提供外部条件。 四是发展证券巾场,加强资产评估的管理。要进一步排动投资银行的发展,使之逐步与国际接轨,并运用收益现值珐进行评估,同时应重视企业价值评估,更加准确地反映企业的市场价值。 五是解决职丁安置问题。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后顾之忧:其次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拓展就业渠道:第二要加快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实现国家宏观调控下井动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六是加强法制建设。首先要逐步完善法律制度;其次要创造公平的法律环境;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