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普里什文(1873-1954)是19—20世纪之交俄罗斯伟大的新现实主义((?))作家之一,而屠格涅夫是其钟爱一生的作家。可以说,两位作家都是大自然的歌者,对自然有着温婉诗意的抒发。笔者在阅读两位作家的小说后发现,自然虽是他们诗性小说((?))的主要呈现,但两位作家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均充盈着诗性,同时,作品中诗意与抒情同样因哲理的内涵而获得几分凝重与饱满。关于普里什文与屠格涅夫小说诗性的比较问题,国内外学者研究得还不很充分,二者的比较分析远没有展开,更谈不上系统深入,所以这种“诗性”在他们笔下是如何呈现的,在其思想内涵与艺术手法中又是怎样体现和阐发的,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等等,这些疑惑都引发了笔者学习和研究的兴趣,故以“普里什文与屠格涅夫小说诗性比较”为题来撰写自己的博士论文。在写作过程中笔者查阅了大量的中俄文资料,并从整体出发把握两位作家小说创作中的诗性特征,通过对“诗性”的理解分析并运用文学比较法、历史分析法和文本细读法等来分析普里什文和屠格涅夫的小说创作。本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4章)、结语和参考文献四部分构成。绪论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综述国内外学者对两位作家研究的现状,阐明选题理由,并指出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小说诗性的定义及内涵、普里什文与屠格涅夫小说体裁风格的异同及二者小说诗性内涵的总体特征,由此得出自然描写、人物塑造以及作品的哲学与美学思想构成了两位作家小说诗性的主要内容特征。第二章中,笔者从两位作家整体的自然观、景物描写的功用及景物描写的象征意蕴来分析两位作家笔下大自然的异同。第三章对比分析两位作家笔下农民、女性及儿童形象的诗性塑造,探明普里什文对屠格涅夫人物形象刻画的继承与革新。第四章侧重研究两位作家小说中关于“普世之爱”和象征精神探索之“道路”的母题,并对普里什文与屠格涅夫在这些主题中所折射出的哲学与美学思想观点上的异同予以分析。结语总结全文,对本论文所得结论予以呈现,确定屠格涅夫与普里什文可持续研究的空间,指出本论文普里什文与屠格涅夫小说诗性比较中不尽完善之处和明确继续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