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地球是太阳系的一个行星,由大气层包裹,大气环流作为气象学中重要的一部分,表征了大气的动力过程,大气角动量及其平衡是主要诱因之一。固体地球和大气之间的角动量平衡及传输,直接影响着大气环流的变化,进而决定了全球气候的变化方向。本文利用大气再分析数据计算出了近70年的大气角动量及力矩的值,详细分析了其在不同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讨论了基于再分析数据计算的地气角动量与理论推导结果之间的差异。结合太阳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球是太阳系的一个行星,由大气层包裹,大气环流作为气象学中重要的一部分,表征了大气的动力过程,大气角动量及其平衡是主要诱因之一。固体地球和大气之间的角动量平衡及传输,直接影响着大气环流的变化,进而决定了全球气候的变化方向。本文利用大气再分析数据计算出了近70年的大气角动量及力矩的值,详细分析了其在不同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讨论了基于再分析数据计算的地气角动量与理论推导结果之间的差异。结合太阳黑子数据和太阳总辐射数据,通过太阳活动峰谷年合成差异和EMD信号分解方法,分析了太阳活动对大气角动量和力矩的影响,并试图寻找太阳活动影响气候变化的可能物理机制,通过分析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NCEP/NCAR从1948到2015年间的第一套再分析数据,本文计算出了全球范围内日平均的大气角动量和力矩,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从长期变化趋势来看,大气相对角动量和欧米伽角动量呈显著上升趋势;摩擦力矩呈显著下降趋势;山脉力矩和重力波力矩为上升趋势。总的大气角动量呈显著上升趋势,但是总力矩呈下降趋势。在季节尺度上,大气相对角动量和摩擦力矩、山脉力矩变化较大,在北半球受夏季风影响显著,但是大气欧米伽角动量和重力波力矩变化较小。在年际以上时间尺度,摩擦力矩对于地气角动量传输的作用要远大于山脉力矩和重力波力矩。全球山脉力矩主要源自青藏高原、安第斯山脉和落基山脉区域,其中青藏高原贡献最大。本文还对摩擦力矩与纬向风速之间的关系及影响过程进行了详细研究,发现两者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其中南半球中低纬的纬向风对全球摩擦力矩贡献比北半球要大。(2)在前人理论研究中,公式是在理想情况下推导出来的,忽略了很多小量,但是在现实中部分量随着时间的累积,其作用将越来越大,最终成为不可忽视的量。本文从接近于现实的大气再分析数据出发,从各个时间尺度上分析力矩和大气角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现有理论公式的适用范围。加入被前人研究中忽视的重力波力矩,使得短时间范围内力矩与大气角动量更好的耦合起来。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即便加入重力波力矩,总力矩与大气角动量也无法完全一致,两者之间出现很大的误差。(3)整个地球作为一个封闭的系统,固体地球的角动量变化,通过地气耦合,也会影响大气角动量及运动的改变。通过固体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表征量一日长,就可以看出地气轴向角动量传输变化的过程及其环流的变化,也可以验证大气数据计算结果的正确性。本文利用IERS高精度日长数据,通过信号分解,研究了日长与大气角动量、力矩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关系。在季节尺度上,大气角动量和日长相关系数达到0.9以上。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加,大气角动量与日长的相关性也开始减弱。总力矩与日长的相关性并不显著,但摩擦力矩的累积值与日长具有很好的相关关系。(4)在经过前文的研究后,能够了解到大气角动量、力矩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对大气角动量与大气环流之间的关系有了深刻了解。只要将太阳活动与大气角动量联系起来,就可以通过大气动力学方法解释一部分的太阳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太阳黑子数与太阳总辐射数据作为表征太阳活动的量,将被利用起来。本文通过太阳黑子峰谷年差异分析发现,太阳活动峰值年的全球大气相对角动量、欧米伽角动量和山脉力矩均高于谷值年,而摩擦力矩则低于谷值年,其中夏季低纬范围内的大气相对角动量和摩擦力矩差异最明显。通过太阳黑子与大气相对角动量之间的相关分析,发现在400hPa高度,大气角动量对太阳活动变化响应最显著。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公共建筑能耗随着面积的增加而大幅上涨。在这种背景下,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公共建筑用电监控系统,大多采用智能电表配合总线的方式进行现场数据采集,存在布线工程量大、维护不便等问题。同时,一些现有建筑用电监控系统对异常用电的行为不能进行有效的管控,无法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并且容易造成电能的浪费,制定相关政策以及进一步推进公共建筑节能工作较为困难。本文在研究现有建筑用电监控系统的基
近年来,海洋科学研究越来越多地依赖自主水下航行器和遥控水下航行器拍摄的水下图像。然而,由于复杂的水下成像环境,自然光在水下会发生吸收及散射效应,导致水下图像出现严重的可视性问题,具体表现为色偏效应、对比度不足、清晰度低。严重的失真不仅影响水下图像的质量,而且限制了水下视觉任务的进展。目前,水下图像处理方法主要包括传统方法和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其中,传统方法由于水下复杂的物理和光学因素,在不同的水下
随着航天、航空以及核能电站等领域的设备集成度不断提高,其内部工作空间越来越狭小,环境越来越复杂,内部作业要求越来越高。而蛇形机器人因其较强的灵活性与柔韧性,能够较好地完成在狭小空间下的检修等任务。考虑到绳驱方式可以减少机器人体积与重量,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狭小空间作业的绳驱式蛇形机器人设计方案,并研究了其控制策略。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本文提出了一种绳驱式蛇形机器人设计方案。对蛇形机器人的关节、连
视频目标分割旨在自动分离视频中的前景和背景区域,是一种能够对视频进行精确像素级分类的技术。根据测试阶段是否利用初始帧掩膜标注,该技术可分为无监督和半监督两大类别。视频目标分割在视频编码、智能监控和人机交互等领域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的发展,视频目标分割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高精度的算法仍然非常匮乏,其原因在于所学模型难以有效应对复杂视频场景的变化,如严重遮挡、剧烈形变、快速运动、相似
青海高原(简称“高原”)海拔高且地形复杂,致灾性对流频发。但是,针对高原上强对流的研究较少,对卫星和雷达的应用水平有限,特别是对强对流的发生发展及其云团参数特征研究更少。为做好高原防灾减灾工作和提高遥感监测资料的应用及研究水平,本文使用2005年—2018年常规气象资料、地面观测和灾情公报资料、静止气象卫星一级数据和天气雷达体扫基数据等,选择致灾性对流天气过程,开展高原对流机理模型、对流特征识别和
现如今,卷积神经网络在图像分类、语义分割、目标检测等计算机视觉的各个领域中掀起了研究热潮,而且取得了重大成功。随着卷积神经网络的研究发展,模型的参数规模越来越膨胀,它的计算代价也越来越大。因此,过参数化的深度模型难以在硬件资源受限的环境(比如嵌入式传感器、无人机、移动设备、自动化机器人等)中实际部署工作。研究人员提出了网络剪枝技术来减少模型的参数量和计算量,能够对深度网络进行压缩和加速。针对深度卷
随着机器人技术在诸多方面的应用,单个机器人的应用局限性逐渐暴露。多机器人协同系统凭借其效率高、鲁棒性强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在军事、工业、民用等领域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相关理论研究的不断完善,编队控制及避障问题成为了多机器人协同领域的热门方向,其难点主要体现为在复杂的动态障碍物环境下,多机器人编队队形的形成、保持以及避障。为此,论文以多移动机器人的编队与避障问题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差分轮式移动
积雪是气候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冰冻圈中地理分布最广泛、季节和年际变化最显著的部分。积雪具有高反照率,低粗糙度和低热传导特性,它的保温效应,水文效应和反照率效应会对土壤温湿度和地表温度产生影响。积雪数据来源广泛,站点观测资料时间长,但是观测存在代表性的问题,遥感观测时空分辨率高,但反演算法受各种因素影响,陆面过程模式的结果则具有不确定性。而数据同化技术可以将上述数据的优势融合,生成高质量的积雪数据
夏季强对流活动不仅能在对流层造成剧烈的闪电活动,还会激发环状重力波(CGWs),对流活动与其激发的波动特征有关,CGWs在经由平流层和中间层传播后,抵达80~90 km高度,对发生在附近高度的中高层TLEs有调制作用。本文完整地考虑上述过程,以“对流层激发—平流层传播—中间层调制”为研究的基本思路,并且结合观测数据与模型验证,既能明确各种现象间的相互联系,也能为今后的观测统计和模式参数化提供依据。
海洋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基础和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并且浮游植物种类的组成及其生物量的变化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因此,了解和掌握浮游植物粒级结构(Phytoplankton Size Classes,PSCs)和种群结构(Phytoplankton Population Structures,PPSs)的分布和变异规律为研究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相比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