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产品贸易开放关乎粮食安全、农民收入等问题。但近年来,农产品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效应问题得到学术界愈来愈多学者们以及政策制定者们的关注与研究。我国作为农产品大国,农产品贸易在我国的国际贸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趋突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构成较大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与农业环境保护的双赢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山东省是我国农产品出口大省,至2015年,农产品出口额连续15年居全国第一位,占我国农产品出口额的四分之一。因此,以山东省为例,探求农产品出口贸易与农业面源污染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首先分析了农产品贸易影响农业环境的相关理论及其影响机制,为后文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其次,对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和农业面源污染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1998年到2015年,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贸易规模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山东省化肥施用污染、农药使用污染、农膜使用污染、畜禽粪便排放污染四个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及其对农业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中,化肥施用强度、农药使用强度一直稳定在较高的水平,化肥施用强度更是远远超过发达国家设置的安全上限,农膜使用强度和畜禽粪便排放量有减少的趋势。再次,在农业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的实证分析中,先是构造了一个包含贸易壁垒虚拟变量的贸易环境效应模型,估量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然后,构建VAR模型,并分别进行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变量之间的影响程度。通过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结合,我们发现虽然农产品出口贸易的规模负效应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程度,但结构正效应和技术正效应之和超过了规模负效应。与此同时,环境规制对于减少农药残留发挥了积极作用。总体来说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对农业面源污染的负面效应起到缓解作用。接着通过分析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治理农业面源污染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借鉴。最后以前文分析为基础,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以及环境规制效应四个角度为我国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提出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