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全面收集、总结和消化前人资料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黄埠岭金矿床地表勘查调研、土壤次生晕化探采样、井下坑道观察、取样以及室内分析等工作,阐述了本区域的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构造控矿作用、矿化富集规律,红长石化蚀变特征、地表次生晕分布形态,分析了矿区的深部找矿前景,并提出了6个找矿靶区。
胶东西北部地区地层主要有太古代胶东岩群变质岩、古元古代荆山群变质岩、粉子山群变质岩,新元古代蓬莱群,还有部分中生代的莱阳群火山岩、青山群碎屑岩,古生代地层缺失,新生代地层主要为残坡积物、洪坡积物。该地区与成矿关系较为密切的岩浆岩主要有燕山期玲珑片麻状花岗岩、燕山早期郭家岭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和滦家河中粗粒花岗岩,它们总体为NE向、局部为近EW向展布,此外该地区还有伟晶岩脉及煌斑岩等岩脉发育。
黄埠岭金矿床位于滨太平洋成矿带的华北克拉通东缘,灵北断裂带西南缘。凤凰山-黄埠岭断裂为灵北断裂带的南段断裂,控制了矿区矿脉、矿体地质空间上的展布以及平面、剖面产出形态,其主要由与其上盘近似平行分布的15条蚀变构造和本次新发现的4条蚀变构造带组成,其中7#、10#脉因矿化条件最好而作为代表性研究。
7#脉体在黄埠岭金矿区内赋矿较高,具有埋深浅、规模大的特点,是一组具有两种倾向的脉带,由两条近似平行同向SE(7#-1、7#-2)倾向和一条倾向SW(7#-3)矿化脉组合而成,7#-3与7#-1的构造走向间有一定的夹角,两组断裂的相交线与水平面呈一定角度的斜交,交线在NE端出露位置较高,且向SW方向侧伏;10#脉走向比较稳定,在剖面上部相对较缓,在2B-6B线范围内从地表到8中段均有相对较大的矿体以近似直立筒状产出,其微向NE侧伏,是重要的矿化中心和主要的矿液运移通道。
根据相关系数和R型聚类分析确定次生晕化探元素组合,Au+Ag+Pb+Cu衬度叠加图的异常信息比Au+Ag+Hg+Pb衬度叠加图的异常信息更为详尽,并且趋势面截取法效果好于平面截取法效果,据此确定出16#、17#、18#、19#四条破碎蚀变带。
红长石化蚀变是早期热液活动标志,7#脉蚀变主要集中在4B-2B线之间,其次是6B-4B线、2B-0线、3-5线之间,并且向NE方向有渐弱趋势;10#脉蚀变主要集中在2B-0线范围之间,其次是3-5线范围之间,7#脉比10#脉蚀变强。
含液态CO2三相包裹体均-温度范围在160~380℃之间,主要峰值范围为260~280℃和300~320℃,矿床成矿压力约为0.9~1.1×108Pa,成矿深度在3.2km~4.9km范围内,属于以蚀变岩型为主的中深成、中低温岩浆热液矿床。
通过矿体的品位-厚度、线金属量等值线横向及垂向分带等成果图件显示出已知矿体的产出特征仍有NE方向侧伏的趋势,矿化富集区呈“汉堡包”式似等距间隔排布规律,反映出深部找矿仍有较大潜力。
结合矿区野外基础地质以及井下坑道观察总结,认为本矿区的成矿热液是沿着凤凰山-黄埠岭断裂的主断裂面上凹凸状的垄或沟迂回上升、分流进入聚集到不同级别的断裂中,在合适的物理化学条件下边运移边成矿,而波状断面则是成矿热夜的主要通道。
通过对矿区控矿构造的细致研究,考虑到控矿因素、岩石蚀变的影响以及地表土壤次生晕化探结果,提出了6个黄埠岭金矿床的矿产勘查靶区,其中A类靶区3个,B类靶区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