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护性价值观(protected values,PVs)是个体或群体价值观念体系中所持有的一种不愿或完全拒绝将某些价值与其他价值进行交易的观念系统,对个体或群体行为具有重要的定向和指导作用(王晓光,辛志勇,2009)。可以用中国文化价值观体系中的“核心和底线”来形容。利他行为是道德行为的一种,是指以他人的利益为出发点的无私行为,它被视为亲社会行为的最高境界。因此我们相信保护性价值观对利他行为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纸笔测验,一共包含两个实验,实验一的目的在于探究保护性价值观对利他行为意向的影响以及是否存在框架效应。通过保护性价值观问卷调查,将被试区分为高分组被试与低分组被试。随后将不同组的被试随机分配到自编的具有不同任务框架和结果类型的利他行为情境中。通过对被试利他行为人数分布进行卡方检验得出实验结果。实验一结果表明:(1)高分组与低分组被试在利他行为意向人数分布上差异非常显著。高分组倾向选择利他行为的人数显著高于低分组利他人数在理论上的分布。(2)低分组中的被试在正性框架与负性框架下倾向选择利他行为人数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框架效应显著,高分组被试人数分布差异不显著。(3)无论高分组还是低分组被试在结果类型变量上被试利他行为意向人数分布均无显著差异。实验二是在实验一的基础上,探究不同的任务无关情绪对保护性价值观高分者与低分者利他行为意向的影响。实验二研究结果表明:(1)低保护性价值观被试在不同情绪下利他行为意向的人数分布有显著差异,积极情绪下利他行为人数分布显著低于消极情绪下利他行为意向人数在理论上的分布。(2)高保护性价值观被试在不同情绪下利他行为意向人数分布无显著差异。总之,本研究发现对于大学生群体,高保护性价值观群体比低保护性价值观群体更倾向于进行利他行为,并且框架效应与情绪对高保护性价值观群体是否选择利他行为并无显著影响,行为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这也启示教育者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对大学生的保护性价值观进行潜移默化地正确引导。对于低保护性价值观被试应该注意言语上与情绪渲染上的正确表达,使之增加从事利他行为的概率。